•词句梳理•思想主题•写作手法•艺术特色•高考链接•总结与反思contents目录词句梳理重点字词“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中的“千里”和“无际”表现了楚天辽阔、秋水无边的景象。“遥岑远目,献愁共恨,玉簪螺髻”中,“玉簪”和“螺髻”分别比喻山峰的峭拔和水的澄澈,形象生动。“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中,“吴钩”代表武器,暗指作者的报国之志;“栏杆拍遍”则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无人理解的苦闷。特殊句式01“献愁供恨”为倒装句,正常语序为“献供之愁恨”,意思是“提供了愁恨”。02“尽西风、季鹰归未?”为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季鹰归未尽西风”,意思是“西风未尽季鹰是否已经回来了?”成语典故“吴钩”出自《庄子·说剑》,比喻锐利的武器,这里指代作者的报国之志。“栏杆拍遍”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表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无人理解的苦闷。思想主题爱国情怀爱国之情辛弃疾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位爱国将领,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和对民族利益的关注。他在这首词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展现出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词中“虎踞龙盘”等词语,展示了建康这座古都的雄伟壮丽,也表现出辛弃疾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种民族自豪感在他的作品中多次体现,激励着人们为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壮志难酬英雄无奈辛弃疾作为一位有志于恢复中原的抗金将领,他的雄心壮志在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在这首词中,他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无奈,揭示了当时政治现实的残酷和无情。抗金复国尽管面临困境,辛弃疾始终没有放弃抗金复国的理想。他在词中借助典故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志,激励人们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忧国忧民民生疾苦辛弃疾不仅关注国家的政治局势,还关心人民的疾苦。他在词中提到了“烽火戏诸侯”的历史事件,暗示了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沉湎于享乐的现状,表达了自己对民生疾苦的担忧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国家兴亡在“可怜白发生”这句词中,辛弃疾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兴亡的忧虑。他深知南宋朝廷的腐败和软弱,但他仍然希望能为国家做出贡献。这种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忧虑,彰显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借壮志难酬之景,抒发愤慨之情借浮云蔽日之景,抒发报国无门的忧愁借景色的凄凉,抒发内心悲凉之情用典故抒情用冯唐出使的典故,表达自己年用李广未封侯的典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用刘邦重用韩信的典故,表达对南宋朝廷不能任用自己的不满事已高的感慨寓情于景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情景交融通过写景表达内心的愁绪和忧虑将情感寄托于景物之中,情景交融艺术特色音韵美对仗工整词中的对仗工整,如“玉笛吹愁起,银钩钓月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优美。声调抑扬顿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声调有高有低,有抑有扬,产生了优美的音韵效果。韵律和谐词的韵律和谐,每句结尾的字都压在同一个韵上,如“亭、明、情、生”,使整首词读起来更加流畅。意境美描绘景象抒发情感情景交融词中描绘了建康的景象,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词中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如“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词中的景象和情感相互交融,如“玉笛吹愁起,银钩钓月明”,将情感与景象完美结合在一起。情感美表达情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壮志难酬的悲哀,情感真挚动人。细腻入微词中的情感表现细腻入微,如“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将作者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感染力强词中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高考链接文学常识题总结词了解背景、作者及时代特点详细描述本题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时代特点,把握重要细节,为解题打下基础。诗歌鉴赏题总结词分析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详细描述本题以简答题形式出现,要求考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的主题和艺术效果。阅读理解题总结词理解内容、概括主旨及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