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点10地理事象的空间变化考向1人口迁移及其影响1.(2016·浙江文综)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1)~(2)题。(1)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①城乡间人口流动②农业专业化发展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2)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答案(1)D(2)C解析第(1)题,该题需要理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因而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了城乡间人口流动,同时给农村经济带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第(2)题,人口流动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A项错误;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区域协调发展,使得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C项正确;小城镇人口也属于城市人口,其人口向大城市流动没有净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不会提高城市化水平,D项错误。2.(2015·广东文综)下图为“2005~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由图可推断该省是()A.海南B.四川C.广东D.浙江答案B解析人口折线图的纵坐标为人口总数,横坐标为年份,图示该省份为人口总数在8000万以上的人口大省,包括广东、四川、山东、河南,选项中只有四川、广东符合要求。该省常住人口数量处于下降趋势,人口迁出为主要形式,四川省为劳务输出大省,符合题目要求。3.(2015·山东文综)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1)~(2)题。(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自然环境好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C.城乡收入差距大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A.土地资源浪费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C.城乡协调发展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答案(1)C(2)A解析第(1)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就业机会多,收入高,所以吸引了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因此,城乡收入差距大是影响我国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故选C。第(2)题,当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迁往城市,农村就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现象,导致当地耕地撂荒,出现了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加剧了农村老龄化的进程,故选A。4.(2015·福建文综)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分析楚河中游地区出现“秦腔飞地”的原因。答案地处古代丝绸之路;自然地理环境较好;关中地区人口迁移到此聚居,带来秦腔文化,并世代相传至今。解析乙区域之所以成为“秦腔飞地”主要是由于位于古丝绸之路上,加之地理环境优越,大量的中原移民在这里定居,并世代生息和繁衍。考向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1.(2014·浙江文综)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1)~(2)题。(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答案(1)D(2)A解析第(1)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是缓解华北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④说法正确;根据图中的地势特征,黄河以北段才可以自流引水,③说法错误,排除B、C;京杭大运河丙段作为南水北调通道,调水会抬高其水位,改善航运条件,②说法正确。第(2)题,南水北调作为国家级战略性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