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读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回答1~3题。1.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的特征B.地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圈层结构C.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最中间的一层D.地壳既属于地球外部圈层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2.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故称为岩石圈B.B所在的圈层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C.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D.E圈层是岩浆的发源地答案1.D2.C读横断山区的峡谷景观图,回答3~4题。3.图中所示河谷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作用B.流水堆积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4.下图是地壳运动较稳定状况下的河流上游至下游下蚀速度与侧蚀速度关系示意图。一般情况下,上面景观图中峡谷(V形谷)在下图中哪一段代表的河段上最典型()。A.abB.cdC.deD.bc解析第3题,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流水侵蚀作用强烈。第4题,河流地貌中的V形谷多分布在河流上游,是受流水强烈的下蚀作用形成的,图中ab段下蚀作用不断增强。答案3.D4.A读下图,完成5~6题。5.图中甲地地质构造和地貌成因分别是()。A.向斜内力作用后,流水沉积B.背斜内力作用后,外力侵蚀C.断层外力作用后,地壳抬升D.海沟板块运动后,外力侵蚀6.若只考虑岩层的软硬程度,依地形的高低起伏来判断,图中乙、丙、丁三种岩层由硬至软排列应为()。A.乙、丙、丁B.乙、丁、丙C.丙、乙、丁D.丙、丁、乙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甲地从岩层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所以甲地地质构造为背斜;其地貌为谷地,成因是地壳运动形成褶皱后,背斜顶部被外力侵蚀。第6题,不同性质的岩层软硬程度不同,岩性较软的容易被侵蚀,而岩性较硬的不容易被侵蚀,保留在地表海拔较高的位置。读图可知,乙岩层露出地面最高,说明岩石最坚硬,丁岩层露出地表最低,岩层最软。答案5.B6.A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某些有用的矿物富集形成了矿产。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7~9题。7.图中与煤炭资源形成相关的地质作用过程是()。A.①②B.④⑤⑧C.②④D.③⑥⑦⑨8.图示各相关地质作用中,能表示大理岩形成的是()。A.②B.③C.⑦D.⑨9.下列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D.变质岩能形成新的岩浆答案7.A8.B9.A10.右图是八达岭长城照片,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该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解析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是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形成的,后来地壳抬升,经风化、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将其上部岩层除去才出露。答案C岩石及地貌的形成与地质作用有关。图中各字母表示地质作用的不同类型。读图回答11~12题。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表示干旱环境下的风力沉积作用B.b表示地壳运动中的外力侵蚀作用C.d表示流水溶蚀对岩石的破坏作用D.e表示流水搬运对岩石的破坏作用12.下列人类活动,能够加重c过程的是()。A.退耕还林B.围湖造田C.陡坡垦荒D.营造薪炭林解析图中显示的是云贵高原的地貌形成过程,云贵高原因石灰岩发育,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多溶洞的喀斯特地貌。a表示湿润环境下的沉积作用,b表示因内力作用上升形成高原,d表示溶蚀后水中物质的随水流失,e表示沉积作用形成钟乳石和石笋。在陡坡垦荒会造成植被破坏,从而加大水土流失,使地表更加崎岖不平。答案11.C12.C13.下图为某地未倒置岩层的垂直剖面图,地表在甲地层之上,图中不同的图例和甲至辛的标示分别代表不同的岩层。丁层与庚层都为火成岩侵入岩层,其中丁岩层还包裹着一些来自丙层岩石的碎块。表示下图中岩层由老至新的正确顺序的选项是()。A.→→→→→→→甲乙丙丁戊己庚辛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