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一、城轨线路分类及其作用1.正线:正线是指连接所有车站贯穿运营线路始、终点,供载客列车运营的线路,包括车站正线和区间正线。2.配线(辅助线):配线又称为辅助线,是为列车提供折返、停放、检查、转线及出入段作业的线路。包括车辆段出入线、停车场出入线、车站配线(存车线、渡线、折返线)及两线路之间的联络线等。3.车场线:车场线是在车辆段或停车场内部,承担列车停放、检修、转线等作业的线路。包括停车线、试车线、洗车线等。二、城轨线路特点1.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一经建成,无论其是在地下、地面还是在地面以上,位置的改变都十分困难。2.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一般为双线,车站一般无配线,通常每条线路设有一个车辆段和一个停车场,车辆集中停放在车辆段或停车场。3.站点设置密,停车频繁,短站距制约了列车的最大速度。4.车站长度较城际列车的车站短。5.线路允许的坡度大。三、轨道交通线路命名(主要是线路建设时期)1.M线:市区地铁冠以M字头,最高时速约为80km,站距约为1km,一般使用A、B型车,6或8节编组。M线一般分布在城区,穿过市区繁华的中心地带。2.L线:轻轨被冠以L字头,L线最高时速约80km,站距约为1km,一般用C型车,4或6节编组。L线一般分布于城市内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作为M线网的补充。四、明挖法、盖挖法、暗挖法的基本定义和特点。1.明挖法定义:明挖法是指挖开地面,由上向下开挖土石方至设计标高后,自基底由下向上顺作施工,完成隧道主体结构,最后回填基坑或恢复地面的施工方法。优点:施工技术简单、快速、经济,常被用为首选方案。缺点:阻断交通时间较长,噪声与震动等对环境的影响大。2.暗挖法定义:暗挖法是在特定条件下,不挖开地面,全部在地下进行开挖和修筑衬砌结构的隧道施工办法。分类:浅埋暗挖法、盾构法、钻爆法、掘进机法、顶管法、沉管法、新奥法等。其中以浅埋暗挖法和盾构法应用较为广泛。3.盖挖法特点:埋深较浅、场地狭窄及地面交通不允许长期占道施工情况可下采用盖挖法施工。依据主体结构施工顺序分为盖挖顺作法、盖挖逆作法、盖挖半逆作法。五、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任务在规划路网的基础上,按不同的设计阶段,对拟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且其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位置,逐步由浅入深,进行研究和设计,最终确定最合理的线路三维空间位置。六、技术选线、经济选线的定义及顺序首先进行经济选线,然后再进行技术选线。经济选线:选择行车路线的起讫点(OD点)和控制点。线路起讫点常选择在客流集散量大的地方。技术选线:按照行车路线,结合有关设计的技术规范,落实线路的位置。其要点是先定点,后定线,点线结合。七、特大型客流集散点的定义,当特大型客流集散点偏离直线方向时常用措施定义:产生上下车3万人次/h或20万人次/d级以上客流量的地点。当特大型客流集散点偏离线路直线方向或经由主路时的措施:(1)路由绕向特大型客流集散点(2)调整特大型客流集散点(3)采用支路连接(4)延长车站出入口通道,并设自动步道(5)调整路网部分线路走向八、地面、高架、地下线三种敷设方式主要特点1.地下线特点:指线位完全埋设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线路以隧道形式敷设的线路,造价高。适用条件:地下线一般选择在城市中心繁华地区、建筑密度高的地区、规划重点地区以及对环境要求高的地区。它是对城市影响最小的一种线路敷设方式。2.地面线特点:地面线是造价最低的一种敷设方式,一般敷设在有条件的城市道路或郊区。为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快速运行,一般为专用道形式。与城市道路相交时,一般应设置为立交。缺点:隔断线路两侧的交通,对城市景观有一定影响,运营时产生的噪音和振动对沿线有一定影响。适用条件:在连接中心城与卫星城之间或城市边缘地带,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设置地面线,以降低工程造价。3.高架线特点:高架线是介于地面和地下之间的一种线路,既保持了专用道的形式,占地也较少,对城市交通干扰较小。高架线是城市轨道交通中一种重要的线路敷设方式。高架区段中的高架桥是永久性的城市建筑,结构寿命要求按50年以上来考虑。缺点:①高架线路对市区景观有些影响,可能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