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基于因子分析摘要: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代表,其绩效表现备受关注。本文通过运用财务指标法,选取创业板2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因子分析,力图构建适用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模型。关键词:创业板,绩效评价,因子分析法一、绪论(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2009年3月3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10月30日首批28家创业板企业于深交所集中挂牌上市,这标志着我国创业板市场正式启动。与主板相比,创业板对企业净资产,无形资产和盈利能力等指标要求有所降低,即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但是对企业“成长性”和“自主创新能力”却反复强调并采取各种措施予以保障。如《暂行办法》总则中第十条发行条件中规定“最近2年连续盈利,最近2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2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第三十二条规定“保荐人保荐发行人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应当对发行人的成长性进行尽职调查和审慎判断并出具专项意见。发行人为自主创新企业的,还应当在专项意见中说明发行人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创业板的市盈率高达200多倍,非理性的过度炒作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造成市场不稳定,最终将会影响到创业板市场的正常运行。如何帮助投资者理性地分析和投资,正确理解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并以此为基础公正地评价其成长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运用财务指标法,选取创业板2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因子分析,力图构建适用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模型,以期为投资者理性地进行投资提供参考。(二)本文对高科技行业的界定由于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多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因此,本文要首先对高科技行业进行界定。高科技行业是通过高科技产业化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对高科技行业的界定因世界范围内高科技和高科技企业的不同定位而不同。在我国最新颁布的《2009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整理出现阶段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包括核燃料加工、信息化学品制造、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医疗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公共软件服务等八大类。虽然由于各个国家科技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各国对高科技行业的界定也不尽相同,但对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科技领域,世界各国公认的则有生物、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海洋和软科学等7个技术领域,这7个领域共同组成了高科技产业体系的主要增长点。本文研究高科技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时,在参照国内外对高科技企业分类的基础上,依据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以及《2009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最终选定现代农业、电子计算机、办公设备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医药生物制造、信息技术及新能源为本文研究领域,以此为基础构建创业板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模型。二、关于公司绩效公司绩效的评价方法有很多,比如美国学者和实业界提出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平衡记分和经济增加值,还有财务指标法、社会效益评价指标法、沃尔比重分析法,以及我国针对国有企业提出的国有资本绩效评价法等等。其中最为实用,便于考核,并且被广泛应用的是经济增加值法和财务指标法。以下将详细分析财务指标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模型财务指标法是通过对公司一段时间内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指标进行定性的或定量的综合对比分析,对公司的经验成果和经验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可能包含的财务指标有:①盈利能力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②营运能力指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③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支付能力系数等。由于不同分析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不同,选取的财务指标也不尽相同。以2006年9月12日财政部颁布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