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成本的内涵与管理模式摘要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兼顾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的社会管理目标,但多年来,这三者兼顾的实现机制始终缺乏经济学理论上的研究和指导。由此而导致的现状是,三者的兼顾变成了不能标本兼治的机会主义式的政策抉择,而且在多数场合,抉择的结果不是目标间的互有损益,就是目标无法实现。本文以此为基础,对市场经济成本的内涵与管理模式进行讨论。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成本管理模式内涵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传统意义上的成本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会计学理论的有关成本的定义,其基础是计划经济模式,从而造成不同市场同种产品的价格统一,尽而形成单一的产品价格理论。其定义为转移到产品中的成本物化劳动价值和劳动者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并且成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价值补偿的尺度;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成本定义,其目的是为了证明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剥削的实质。前者可以说是计划经济模式的产物,是在国家指令下的企业,为了一定的经济目标所定义的各种成本的耗费,反映企业经济效益,揭示成本管理途径。后者对前者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理论上讲前者是后者派生出来的,并带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成本定义。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本定义,更注重理论与实务的相统一,特别是“负债”和“资本”的引入,不仅扩大了成本的内涵,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认识上的成本理论。一、市场经济与成本之关联(一)市场经济成本的产生机制。与任何已实行的制度或规则一样,市场经济运行也要付出成本。市场经济的运行成本,主要指维护群体间遵循以交易进行交往这一规则的费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成本包括内容繁杂,不仅包括为了维护群体间交易正常而付出的直接的经济上的费用,还要包括为了社会安定,政治稳定而付出的间接费用,但市场经济发展史已经表明的一个事实是,无产群体的规模总是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成本成正比的。(二)市场经济与成本直接相关。所谓市场经济,只是一个社会中各群体间的交往,实行的是交易方式,以交易解决相互间的利益磨擦。所以,市场经济只不过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交往的一种规则,它并不是物与物的关系,而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之所以会选择市场经济,是因为只有交易才能实现群体间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市场经济其实是人类社会史中,各利益群体为自身利益,淘汰了各种博弈方式后,最终不得不接受的交往规则。市场经济之所以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只是群体间交易的结果,而且,市场经济也并不必定较之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更有效率。二、市场经济成本的内涵(一)注重成本管理的效益。资本的耗费带来的便是资本的回报,也可能减少成本。认识到这一点,便明确了成本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位置,也就是成本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风险,也直接影响企业的资本增减变化;企业要发展就要有产品,并要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既要回收资本,又要有一定的资本利润,否则谈不上发展,企业也就没必要继续存在。这也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存在目的。(二)体现成本管理的职能。随着管理会计职能的引进,一些企业按成本的习性与功能进行划分,将生产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作为成本的管理内容,这也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个别企业的成本管理的新观念,覆盖了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能将企业的特点与管理的内容相结合,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无能为力的。这不仅划清了资本收支与生产经营收支的界限,在理论上也贯彻和落实了会计法、会计原则的根本要求。这也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性要求。现代的企业要有现代的成本管理的新思维、新认识,充分体现出成本管理是内涵扩大的再生产的管理模式。(三)成本控制的全面性。现代企业的目标应着眼于市场。不仅在量上,在质上也要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而实现这一目的,发展中的企业必然要增加成本支出。从管理手段上看,现代企业的管理手段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1)强调市场的客观要求,也就是最大限度地考虑市场的需求;(2)目标的多元化、职责层次的分明、责权利的清晰、建立起相互制约又相互统一的成本管理体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