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精神调研报告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义乌精神——基于义乌民营经济的调研报告学院:珠海学院学系:包装工程专业:包装工程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学生姓名:傅丽梅学号:2008052452指导教师:杜艳红2010年3月4日浅谈义乌精神——基于义乌民营经济的调研报告【摘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XX县区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成功道路。事实告诉我们,义乌的成功,绝非偶然。在它如今辉煌的背后,埋藏着一个个发人深省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简简单单的12个字,更使得现今的义乌精神一览无余。本文就义乌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的调查走访,对义乌精神进行一次深入的分析,从而总结出义乌成功发展的几个因素。【关键词】义乌经济;民营企业;义乌精神一、前言义乌地处浙江中部,辖6镇7街道,市域面积1105平方公里。义乌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移民城市,全市现有人口170多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70万,常住义乌的外来建设者100万,分别来自全国各省市(包括港澳台地区),包含43个民族成分,并有22747名外来人口子女和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名外籍儿童在XX县区就学。XX县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建县于公元前222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1988年撤县建市,先后涌现了“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宋代名将宗泽、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及现代教育家陈望道、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历史学家吴晗等历史名人。“海纳百川,有第1页共33页容乃大”,义乌精神,包揽着中华民族各种朴素而自然的传统文化及美好品质。“勤奋,踏实,尊重,诚信,包容”以及那深刻和睿智的思维及处事方式,在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名人的同时,更是赢得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认同与赞叹。新时代的义乌精神,从先前的“鸡毛换糖”一步一步发展而来。可以说,XX县区如今的成就,是政府与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政府的包容与敢于创新的胆量与决策,让义乌小商品城逐步地走向世界,享誉海内外。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和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以培育、发展、提升市场为核心,大力推进工业化、国际化和城乡一体化,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发展之路。素有“世界小商品之都”美誉的XX县区,最近几年经济增长快速,产业结构更趋优化。根据XX县区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增速比全省高出0.1个百分点,与XX市持平。而2009年底,全市共有户籍人口730183人,人均gdp71457元。新时期的数据,更加完美地诠释了义乌精神,诠释了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二、义乌民营企业发展概况义乌自古有“鸡毛换糖”的经商传统,群众经商意识浓厚。上世纪80年代初,义乌在全国率先放宽个体户工商登记,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多渠道竞争,允许开放城乡市场。放开手脚经商的农民如鱼得水,纷纷加入经商队伍。在1986年,个体工商户就达到了1万户,1994年扩大到1.4万户,截至2005年5月,已达7.4万户。这期间,部分经营户通过经商初步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买进机器办起加工厂,形成了“前店后厂”工商一体的家庭经营模式。90年代以来,义乌大力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引导经商积累的资金转移到工业领域,走工贸结合之路,在以商促工政策感召下,一部分家庭作坊式的加工厂,向工厂化生产转变,使义乌的小商品制造业快速发展壮大,个体工业企业从1990年的350家,发展到如今的2.5万家。而最近几年,政府更是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在这里的任何一个乡镇,都能看到星罗棋布第2页共33页的现代化企业。如今的义乌农民,办起了大大小小的企业,开起了奔驰宝马。三、从几个方面看义乌精神通过对国际商贸城一些个体户的走访,我们了解到在这里创业的大部分是农民出身,还有一部分当过工人或者从事教育事业。虽然,很多农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但他们所表现出的那种独特的商人品质,让我们不得不为之动容。他们中大部分都很注重诚信和创新,并且,很会抓住商机。他们的目标不在于国内有限的客户,而在于全世界每一个充满商机的角落。现实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