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局十一五汇报与十二五打算“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保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社保局、市人社局的大力支持指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在负重中开拓前行,在突重点夯基础上狠下功夫,取得了扩面、征缴、保发放的阶段性成果。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目标任务,为维护全市发展改革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效(一)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全面贯彻实施国务院、省政府、省劳动保障厅《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通知》和《实施细则》。自2006年1月1日起,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调整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规模和个体参人员缴费基数,提高养老保统筹层次。从2007年8月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市级统筹,2010年起实行省级统筹。2010年11月我局制定上报了《市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方案》,经市政府批准从201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2009年12月在大安、XX县区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上,XX县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新农保试点县,2010年10月XX县区又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新农保试点县。2010年1月1日全市开始实行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办法。(二)覆盖范围逐步扩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由“十五”期的国有、集体企业及其职工为主,逐步扩大到各类城镇企业,以及自收自支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自由职业者、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农民工和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工伤和生育保险由原国有、集体企业扩大到各类民营企业事业单位,主动探索实施建筑行业以项目参加工伤保险。XX县区新农保已覆盖26个乡(镇)319个行政村。(三)参保人数快速增长。“十一五”期全市养老、工伤、生育保险新增参保人数分别达14.24万人、3.13万人和2.32万人。截止“十一五”末,全市养老、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第1页共9页分别达45.72万人、14.88万人和11.46万人,比“十五”末分别增长58.26%、26.63%和25.38%,年均分别增长11.65%、5.33%和5.08%。其中养老保险在职参保人数26.88万人,缴费人数25.87万人,比“十五”末分别增长48.26%、51.64%,年均分别增长9.65%、10.33%。(四)参保结构逐年改变。“十一五”期,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制破产重组的推进,对全市28户国有企业实施破产改制,有13713名企业在职职工转为个体参保缴费,将7894名退休职工纳入社区管理。企业参保人数由2005年的47.25%下降到2010年的34.67%,年均减少2.52%,而个体参保人数则由52.75%上升至65.33%,年均增长2.52%。同时妥善解决城镇各类企业、事业单位超龄人员16995人和1980年5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保26740人,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维护了社会稳定。全国首批新农保试点的XX县区,32万农村居民参加新农保。(五)保费征缴大幅上升。“十一五”期,全市养老、工伤和生育保险费累计征缴分别达到57.66亿元、1.59亿元和0.36亿元。比“十五”期分别增长2.27倍、52.67倍和1.3倍,年均分别增长45%、1053%和26%。征缴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企业养老保险费征缴额占征缴总额的比例由“十五”末的53.20%逐年下降到“十一五”末的45.34%。个体养老保险费征缴额占征缴总额的比例由“十五”末的46.80%,递增到“十一五”末的54.66%。五年争取养老保险中央转移支付和省级调剂金25.09亿元,确保养老保险待遇按时准确发放,全市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7.6亿元。XX县区征缴新农保费4698万元。同时为支持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认真落实“三缓两减”社保特殊政策,为152户企业办理缓缴养老保险费8612万元,缓缴工伤、生育保险费517万元;调减工伤、生育保险费率,减收工伤、生育保险费1635万元。(六)社保待遇大幅攀升。“十一五”期,全市养老、工伤和生育保险待遇累计支付额分别达74.76亿元、1.17亿元和0.21亿元。比“十五”期分别增长2.1倍、149.3倍和1.25倍,年均分别增长42%、2986%和25%。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第2页共9页水平由“十五”末的577.65元,增加到1093.57元,增长89.31%,年均增长17.86%。支付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