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原子结构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但是他们不知道原子核是由什么构成的,本节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三种基本微粒间的电量和质量关系,同时通过化学史的简单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和模型在原子结构发现过程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原子的结构和组成,熟练掌握原子中各组成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2)理解质量数的含义,能正确区分核素的质量数与该核素相对原子质量;(3)会表示原子的组成,明确表示式中各数字的含义,明确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同位素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化学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和模型的研究方法。(2)通过实验设计分析粒子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和利用数据的能力。了解实验设计的过程和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化学史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通过同位素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1.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间的关系;2.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引入】化学家已经发现和创造了上千万种化学物质,这么多的化学物质具有各不相同的性质,大家有没有想过,物质表现不同性质的原因是什么呢?物质的性质取决于什么呢?【投影】播放图片,引入课题【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观看、聆听回答:结构决定性质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和探索原子结构的欲望。【过渡】原子是非常小的,即使借助最先进的隧道扫描显微镜,放大2500万倍,仍然只能看到原子的外观而无法看到它的内部,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呢?观看、聆听引出原子结构探索的历史【回顾】化学史上,提出原子学说的科学家们,他们提出的有关原子结构的模型是什么样的呢?回答:道尔顿实心小球【引导】原子是不是实心小球呢?我们不能像掰馒头一样将原子掰开去看,只能想办法使原子发生变化,再观察它是不是能够再分。英国科学家汤姆生于1897年发现了电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说法,如果你是汤姆生,又会对原子的结构作何设想呢?聆听,思考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法。【投影】卢瑟福a离子散射实验【引导】如果原子结构像葡萄干布丁一样,高速的a离子射向金箔,势必像子弹打西瓜一样畅行无阻,但是,卢瑟福却观察到了这样的结果:【投影】卢瑟福a离子散射实验的结果聆听、思考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法。并进一步体会实验是化学的基础。-3-【讨论一】(1)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着原来的方向前进,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的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小结】卢瑟福提出的核式结构的模型思考、讨论回答:1.原子中存在着很小的带正电荷的核2.原子中存在很大的空间【引导】有关原子结构的研究并没有停止,随着原子核中质子、中子的发现和对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的进一步研究,原子结构的模型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回顾科学家们的研究历程,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面对未知的事物,我们可以按照什么样的方法去研究呢?思考、回答:大胆假设、精巧实验、小心求证、新的假说、不断完善……了解假说和模型这两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小结】我们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回顾了科学家们100多年的研究历程,也逐渐明确了原子的基本结构:【板书】构成原子的三种基本微粒:质子、中子、电子总结原子的结构使学生明确原子的三种基本微粒:质子、中子、电子-4-【过渡】这三种微粒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投影】2、原子内部微粒的电性电量关系【讨论二】1.原子核带的电荷数与哪种微粒有关?有何关系?2.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有何关系?为什么?【板书】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练习】请总结阳离子和阴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微粒质子数电子数Mg2+O2-Cl-思考、讨论、回答: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练习、回答;;阳离子: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电荷数阴离子: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电荷数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练习推断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