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材解析】《阿长与<山海经>》出自七下语文第三单元,本单元要求引导学生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关键语句中,感受文章的意蕴;发掘“小人物”身上“闪现的光辉”;引导学生向善、务实、求美。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回忆性散文。文中,鲁迅先生深情回忆了童年的保姆阿长,表达了对这位命运不幸却仁厚善良的女性的感激和怀念。《阿长与山海经》大部分内容笔调轻松活泼,也不乏调侃。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用词精妙,意蕴丰富,耐人寻味。阿长的形象真实又丰满。她出身卑微,行为习惯粗俗率性,满腹轶事讹传,迷信可笑,但是她又朴实善良、仁厚慈爱。作者以儿时的口吻,以对阿长的情感态度变化贯穿全文,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表达了成年后的鲁迅先生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从思想内涵来说,这篇文章可以教会学生善于发现善良,感受到爱,启发他们更理性、积极地看待身边的人。【学情分析】这是一篇写人叙事的回忆性散文。文中重在通过具体事件体现阿长的性格特点和鲁迅对阿长情感的变化。初一学生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方法已有所了解,具备一定的散文欣赏能力,鲁迅文章中所表现的童真童趣也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所以,学生很容易读出阿长“让人无奈、甚至厌烦”的一面。但是受生活阅历的影响,学生对于“阿长买《山海经》”这件小事,为什么会带来这么大的情感触动和成年鲁迅对阿长复杂的情思难以理解。通过此篇教学,力图让学生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学会抓关键语句,品析作者情感,发掘并体会小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辉。【教学目标】1、课堂思辩,感知阿长的形象。2、熟读精思“阿长买《山海经》”部分,抓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领悟“小人物”身上“爱的神力”,感受“小人物”的人性光辉。【教学重难点】熟读精思“阿长买《山海经》”部分,抓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领悟“小人物”身上“爱的神力”,感受“小人物”的人性光辉。【教学方法】情境法、字词分析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有一个名字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多次出现,你们知道是谁吗?材料展示:她到底有怎样的魅力,让鲁迅先生如此念念不忘?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阿长与<山海经>》去一探究竟。【设计意图】:把阿长这个人物放到《朝花夕拾》整本书中,点出作者对阿长的情深意长。二、创设情境,初识“渺小人物”阿长是鲁迅的保姆,鲁迅成年后与她失去了联系,想在报纸上刊登一则“寻人启事”寻找她,但却因为编辑的失误,漏掉了一些信息,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1-17段,结合课文内容,完善这则“寻人启事”。寻人启事姓名:性别:女年龄:不详外形特征:望知情人能与鲁迅联系,电话:X小结:透过她姓名的由来,我们知道了阿长是一个连真实姓名都无人知晓,被忽视的旧社会下层劳动妇女。【板书】:地位低微(补充:用姓名来介绍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心灵奥秘,是鲁迅常见的手段。)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名字的介绍也是如此。【设计意图】:透过“名字的由来”,初步感知阿长的“渺小”。三、课堂思辩,感知渺小人物原来鲁迅的儿子海婴出生了,他想找一个保姆照顾海婴,如果阿长找到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你会建议鲁迅继续聘用她吗?请结合课文对阿长的描写(语言、动作等)或相关事件,说明你的理由。注:其他同学已经提到的事件和相关描写,不能重复讲述。小结:看来大家对是否聘用阿长各执一词,文中作者也在前半部分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阿长的“缺点”,表达对她的不满和甚至是“憎恨”。为什么因为“买山海经”事件我们继续深入文本,寻找答案。【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情境,在趣味中思考,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一个血肉丰满的阿长形象。四、深入文本,体悟“伟大神力”任务一:快速浏览课文19-26自然段,思考:1、收到《山海经》后“我”的感受是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为什么用这两个词来写我收到山海经的感受?这两个词好在哪里?(晴天霹雳:突然发生的令人震惊的意外事件)(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2、一本《山海经》为什么会让“我”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