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讲述三个问题: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发了世界各地的民族民主意识,客观上促进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出现;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沉重打击,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很快土崩瓦解;第三,二战后诞生的新兴民族国家在文化方面的新发展。这三个问题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二、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1.本课立意本课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分析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揭示了世界大战对文化碰撞与交流的作用。2.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第二子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三子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这三个子目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讲述两次世界大战对不同地区民族民主意识发展的影响,以及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的特点,进一步揭示战争与文化碰撞、交流、发展之间的关系。3.内容取舍的考虑第一子目主要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将19世纪在西欧传播的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持续向东欧、东南欧、亚洲、非洲等地传播,客观上推动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形成,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第二子目主要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国际政治理论上确定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战后形成了第二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很快土崩瓦解。第三子目选取亚洲和非洲的几个新兴民族国家,简要勾勒它们在经过独立战争和现代化建设的洗礼后,其文化呈现出的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面貌。4.关键内容表述的说明第一,要从文化层面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将19世纪在西欧传播的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持续向东欧、东南欧、亚洲、非洲等地传播,在客观上推动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四大帝国的解体,也要重视战争在传播民族自决原则方面发挥的作用。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四大帝国,东欧和东南欧出现了一批新国家。(1)俄罗斯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俄国;其后发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十月革命,使俄罗斯帝国不复存在。1917年11月8日,即十月革命后的第二天,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获得通过。该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立即就缔结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立即实现“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同年11月15日,苏维埃政权通过《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宣布各族人民拥有平等权和自主权,享有直接分离并建立独立国家的权利。《和平法令》和《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所宣布的民族自决原则,为被沙皇俄国兼并的国家和地区的独立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民族自决原则鼓舞下,原沙皇俄国统治下的一些民族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或自治共和国。(2)奥匈帝国奥匈帝国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君主国。1867年2月,奥地利帝国境内的匈牙利获得自治,同年6月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政治联合体,奥地利帝国正式改组为奥匈帝国。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领土包括今天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以及波兰和罗马尼亚的一部分。拿破仑战争后,民族主义向东南欧传播。1832年,希腊摆脱奥斯曼帝国独立,这进一步鼓励了巴尔干半岛各民族的民族独立斗争。1878年,奥匈帝国开始管治名义上仍属于奥斯曼帝国的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1908年,奥匈帝国正式将这一地区吞并,这为萨拉热窝事件埋下了伏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于1918年1月8日发表的《世界和平纲领》(“十四点原则”)中的第10点和第11点涉及对奥匈帝国的安排。第10点指出:“对于我们希望保障其国际地位的奥一匈帝国治下的各民族,必须给予最自由的机会,使之获得自治的发展。”第11点指出:“巴尔干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应以历史上建立起来的政治归属和民族界限为准则,通过友好的协商来决定;对巴尔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