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实物的联想(教案)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物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实物的联想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观察、讨论、创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实物的联想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二、教学内容1.实物的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实物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征,为联想创作提供素材。2.实物的联想:启发学生从实物的形状、颜色、纹理等方面进行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3.实物的创作:指导学生运用联想思维,创作出具有创意的美术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物的观察、联想和创作能力。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物的形状、颜色、纹理等方面进行有效联想,创作出具有创意的美术作品。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课件等。2.学具:画纸、画笔、颜料等美术用品。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实物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征,激发学生的兴趣。2.实物观察:让学生分组观察实物,讨论实物的特点,为联想创作提供素材。3.实物联想:启发学生从实物的形状、颜色、纹理等方面进行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4.实物创作:指导学生运用联想思维,创作出具有创意的美术作品。六、板书设计1.实物的观察:形状、颜色、纹理2.实物的联想:形状、颜色、纹理3.实物的创作:联想思维、创意七、作业设计1.观察身边的实物,运用联想思维,创作一幅美术作品。2.以实物为主题,进行创意绘画或手工制作。八、课后反思1.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实物联想过程中的思维发展,适时给予引导和鼓励。2.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3.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物联想中发挥自己的创意。本节课通过实物的观察、联想和创作,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和美术创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物联想中发挥自己的创意。本节课旨在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重点关注的细节:实物联想的教学过程实物联想是本节课的核心教学内容,它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将观察到的实物特征转化为创意创作的关键步骤。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个环节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设计,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实物联想,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有创意的美术作品。一、实物联想的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实物观察在实物观察阶段,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实物模型、图片或实物本身,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观察的重点可以包括实物的形状、颜色、纹理、结构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例如:“这个实物的形状像什么?”、“它的颜色给你什么感觉?”、“你能从这个实物的纹理中想到什么?”等。2.实物讨论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观察到的实物特征和初步的联想。这个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怕提出“奇怪”的想法,因为创意往往来自于不寻常的联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感官体验出发,如视觉、触觉、味觉等,来丰富他们的联想。3.实物联想在实物联想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实物特征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产生新的想法。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联想的技巧,如类比、隐喻、抽象等,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个实物的形状能不能代表一种情感?”、“这个实物的颜色能不能让你想起某个季节?”等问题,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4.实物创作在实物创作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将他们的联想转化为具体的美术作品。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创作材料和方法,如绘画、手工、拼贴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联想选择合适的创作方式。教师应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5.作品展示与评价在作品展示与评价阶段,教师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