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对外关系1.新中国为什么要“一边倒”?首先,从中美关系来看,中国共产党虽然具有坚定的反帝性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与美、英等国家打交道的可能。但美国一次又一次以中国共产党为敌,从而排除了中国共产党在美英之间走“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其次,从中苏关系来看,“一边倒”是获取社会主义阵营援助的必要条件。,如果要走“第三条道路”,不但不可能改变美国敌视中国革命的态度,反而会导致失去苏联援助的可能。第三,当时,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另一方面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这国际进步和反动两种力量的对立中,没有中间道路。2.亚非会议在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的历史中有什么样的重要地位?万隆会议为与会国提供了难得的相互接触的机会,使亚非国家能够自由地互相接触。这种面对面的接触促进了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是和平共处的生动体现。万隆精神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它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和睦邻友好,加强了亚非新兴国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觉;它推动了日益众多的亚非国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此后,这些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务中所处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国际政治力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万隆会议是战后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确定了中国的外交方向,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发展都是我们首要的国家利益。中国外交的最重要任务,是为国内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就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一个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一个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环境,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减少中国崛起的外部阻力,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衰不同的新型发展道路。3.中美大使级会谈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一直处于敌对状态。朝鲜战争结束后,国际局势的发生变化,“第三种势力”的国家的外交活动空前活跃。朝鲜战争结束后的国际形势、中美两国为战争付出的实际代价以及因此而对对方实力、意志力的了解,使双方在战争结束以后都不愿意再卷入一场战争。但是,中美之间还有许多争端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双方的政策冲突日益凸现。在经历了朝鲜战争的较量之后,既然中美两国不愿再战,就不得不用战争以外的方式处理争端。事实上,双方都选择了用非战非和的方式面对对方的策略。签订的协议及两国立场:遣返双方侨民问题;双方有争执的其他实际问题。在同年9月10日举行十四次会议上,中美两国大使级代表就双方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平民回国问题的两国大使协议的声明》。《声明》说,双方都认为在本国的对方国人愿意返回本国者,“享有返回的权利,并宣布已经采取、且将继续采取适当措施,使他们能够尽速行使其返回的权利。”随后,会谈进入第二阶级。由于美方缺乏诚意,会议始终未取得进展,并在1957年12月12日举行的第七十三次会议以后中断会谈。4.中日民间往来是怎样“以民促官,水到渠成”的?(1)中国重视对日关系,区分日本人民和日本军国主义;(2)中国通过民间外交形式恢复对日接触;(3)中国以协助归侨等善意措施,扩大中日来往,谋求事务协议,促进邦交意识。5.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八项原则的精神实质及意义。试评价中国对民族主义国家的援助的特点1963年12月至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在访问非洲十国期间,阐述了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时所遵循的八项原则。这八项原则的核心是平等互利,尊重主权,不搞特权。八项原则的基本精神是: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中国以无息或低息贷款方式提供援助;帮助受援国走自力更生、经济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力求投资少,收效快;提供中国最好的设备和物资;帮助受援国掌握技术;专家待遇一律平等中国对民族主义国家的援助的特点:出于反帝反殖以促进国际进步的意愿,中国从50年代中期就对民族主义国家给予经济援助。中国是根据受援国的实际需要而决定援助项目的。首先,其形式往往是签订经济合作协定,给予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