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主要介绍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包括的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两汉的科技成就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同时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学习本课有助于理解我国统一国家政权建立的历史意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课外知识面较广,对历史学习有较大的兴趣,且他们好奇心强,尤其对生动、形象的知识感兴趣,会比较关注课程的趣味性。但由于他们刚接触历史这一科目不久,历史时空观念、历史思维能力会比较欠缺。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视频、图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在讲课过程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思维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爱表达的习惯,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教学目标】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比较“蔡侯纸”和以前的书写材料,了解造纸术对文化传播的作用。2.知道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成就。3.知道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4.知道司马迁和《史记》。【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教学难点:科技与文化的兴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的。【教学方法】:五步六学,同桌互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学)视频导入播放观看视频《螺丝历史-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片段,教师引导:西汉时有一个叫东方朔的大文学家,此人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奏本,说起来还真是吓人一跳,这个奏本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汉武帝足足看了一个多月…“纸”今天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相信学完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入课题。二、出示导学提纲、学生自主学习(自学、互学)1、什么时候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造纸术在什么时期由谁改进的?改进后的原料是什么?造纸术的发明有何意义?2、华佗和张仲景生活在什么时期?分别有什么成就?3、《史记》作者和创作时间、主要内容、体裁和地位分别是什么?4、道教兴起的背景和时间分别是什么?创立的派别和创始人分别是什么?佛教诞生的时间、地点、创始人分别是什么?什么时候如何传入我国?在中国什么时候广泛传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导学提纲上的问题,然后同桌互助解决疑惑点记录反馈老师。(快速准确记忆重点问题(5分钟)要求:迅速准确记忆、同桌互相提问)【设计意图】以设问导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提前预知本课内容,以便让学生有重点地学习。通过观看视频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习历史的兴趣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助学)互助探究一、造纸术的发明看视频《螺丝历史》结合课本,1.在纸发明以前,人们使用的书写材料有哪些?这些材料书写起来会有哪些不便?什么时候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2.造纸术在什么时期由谁改进的?他采用了哪些原料?你能说一说造纸的流程吗?3.造纸术的发明有何意义?阅读材料,了解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材料一、东汉……全国在校学生总数至少以数十万至百万计,所有教材多为纸本经卷,作文亦用纸写,比用简牍更为方便、省时、省力。——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材料二“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德克·卜德《中物品西传考》(快速准确记忆重点问题(5分钟)要求:迅速准确记忆、同桌互相提问,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