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长与《山海经》鲁迅教材分析:《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以双重眼光——儿时的眼光和现实的眼光——回忆了自己的保姆阿长。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期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又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她对“我”倾注了一片心血,是值得“我”怀念和感激的人。课文前半部分用抑笔写阿长的所谓"缺点";写阿长买《山海经》一部分,作者又极力褒扬她“伟大的神力”。教读这篇文章,应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着重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体会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情谊。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惶急、诘问、渴慕、疏懒、震悚”等词语。2、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深厚感情。3、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4、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手法及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应把对语言形式的把握放在首位,让学生初读课文,拥有对语言形式的原始体验,再让学生精读课文,理解语言背后的深意,进而把握人物形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这种学生、文本的多方位渗透交流中来突破文章的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品味“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深入了解文章平和含蓄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隽永的意蕴。教学难点通过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深厚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探究法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长妈妈)。“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是鲁迅对阿长的祝福,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写她?她又是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长与<山海经>》,去感受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情。(板书课题,作者)二、检查预习。(教师出示小黑板,请学生读准字音)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疏懒霹雳孤孀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件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明确:A、交待“阿长”的来历;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C、她懂得许多规矩;D、她懂得许多道理;E、讲“长毛”的故事;F、给“我”买《山海经》。其中重点写了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四、合作探究,微观体察。(教师出示小黑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情境问题设置一:2你喜欢阿长吗?请说明理由。可用“我喜欢(不喜欢)阿长,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学生迅速跳读课文,组织语言,以规定的句式说话学生回答预设1:喜欢。长妈妈的个性中有很多可爱的东西,例如不拘小节、真诚善良、淳朴仁厚等等,她不识字却真的为作者买回了《山海经》,这是一种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对孩子的关爱。学生回答预设2:不喜欢。阿长饶舌多事、迷信无知,而且她根本不懂得怎样教育小孩,只知道在小孩顽皮的时候去向母亲告状,甚至“谋死”小孩心爱的东西。师生归纳总结阿长的性格特点: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淳朴、宽厚、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情境问题设置二: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对她的感情怎样呢?(试从课文中标出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生跳读课文,在文中标画表明作者感情变化的词句: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祈福。情境问题设置三:课文前半部分对阿长多用抑笔,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吗?讨论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学生回答预设:“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和怀念。1、同情: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