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国际储备的管理国际储备的管理是指一国政府及货币当局根据一定时期内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国际储备的规模、结构及储备资产的运用等进行计划、调整、控制,以实现储备资产规模适度化、结构最优化、使用高效化的整个过程,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储备的管理包括量的管理和质的管理两个方面。量的管理是指对储备规模的选择和调整,即通常所说的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或总量管理;质的管理是指对国际储备运营的管理,主要是其结构的确定和调整,也被称作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其中规模管理又包括国际储备需求的适度水平的确定和国际储备供给如何适应需求变化而增减两个方面。一、国际储备的需求和适度规模(一)国际储备的需求国际储备需求是指提供某些有价值的物以交换所需储备的意愿,这一定义可进一步引申为持有储备和不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二者之间的平衡。持有储备的净成本越高,实际的储备额就会降得越低。反之,实际的储备额就会增加。(二)影响一国国际储备需求的因素影响一国国际储备需求的因素很多且很复杂,这里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储备需求同国际收支调节密切相关。一方面国际储备需求受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的影响,如收入机制、货币—价格机制、利率机制等,在调节机制不能得到充分运用时,国际储备的需求量就大。所以,调节机制越能顺利运行,国际收支失衡情况越轻缓,所需要提供的国际储备就越少。另一方面,国际收支逆差的规模与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效力与速度也是影响国际储备需求量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国际储备需求同国际收支调节的规模和影响呈正相关,这决定于国际收支逆差的规模和逆差产生的频繁性。当一国国际收支不易失衡,且逆差数目较小,在不需调节经济的情况下,持有少量国际储备进行缓冲即可;而当一国国际收支长期处于较大规模的逆差状态时,采用融资政策进行调节(即动用储备和使用国际信贷),与采用支出政策调节总需求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替代性。在逆差额既定的情况下,较多使用资金融通,便可较少使用需求调节,从而对国际储备的需求就会多些,反之,实行政策调节力度大,见效快,可较少动用储备,储备持有量可少些。第二,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我们知道,国际储备实际是对国外实际资源的购买力。它们若得到利用,就可以增加国内投资和加快经济的发展。因此,一国持有国际储备实际是将这些实际资源储备起来,牺牲和放弃利用它们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机会。这是一种经济效益的损失,是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亦即使用国外实际资源的投资收益率的损失。它表明一国持有国际储备所付出的代价。同时,由于储备资产中在国外的银行存款和外国政府债券有一定的利息收益,因而,一国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便等于投资收益率与利息率之差。这一差额越大,表明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越高;差额小,则表明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低。受经济利益的制约,一国需求国际储备的数量会同其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成相反方向变化。第三,汇率制度。储备需求同汇率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如前所述,国际储备的一大作用就是干预汇率。如果一国采取的是固定汇率制,并且政府不愿意经常性地改变汇率水平,就需要持有较多的储备以应付国际收支可能产生的突发性巨额逆差或外汇市场上突然爆发的大规模投机。反之,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其储备的持有量就可相对较低。与这一概念相关的是外汇管制情况。实行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储备保有量可相对较低;反之,则较多。第四,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发达的金融市场能提供较多的诱导性储备,这些储备对利率和汇率等调节政策的反应比较灵敏。因此,一国金融市场越发达,政府保有的国际储备便可相应越少;反之。金融市场越落后,调节国际收支对政府自有储备的依赖就越大。第五,货币的国际地位。一国货币如果处于储备货币地位,它可以通过增加本国货币的对外负债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而不需要较多的储备;相反,则需要较多的储备。第六,国际资金流动情况。传统的衡量国际储备数量的主要分析手段是针对经常账户制定的,它们将国际储备的功能主要视为弥补进出口之间的差额。而在国际资金流动非常突出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