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新授课1课时35-38课标要求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开疆拓土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教学目标1.能够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认识秦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概括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重要史事;2.通过图文资料,能够在历史地图上描述秦朝疆域的四至,认识秦朝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3.通过史料分析,认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重要措施及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4.探讨秦朝速亡的多方面原因,以史为鉴,从秦末农民起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教材分析教材共三子目,讲述秦从统一六国到政权速亡的过程,史实较多但线索清晰。秦的统一,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纷争,建立了疆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轮廓;它所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后世两千年之久;二世而亡的短祚命运引起后世的深切反思。教材引用了多则来自《史记》等的史料,涉及秦朝兴衰的主要史实,为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教学重难点2/11教学重点:秦朝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教学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和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文中的“第一次大革命”指什么?(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另一方面凸显秦朝的统一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贡献。教师也可使用“秦统一中国”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秦统一中国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讲授新课】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围绕秦的统一讲了哪几个问题?并梳理相关知识(即统一的原因条件、过程、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意义)。一、秦朝的统一1.统一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和老师共同得出①统一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②长期战乱、人民渴望③经济发展;④位置优越、基础雄厚⑤励精图治;⑥商鞅变法、国力强盛等2.统一的过程①策略: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3/11②过程: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3.拓展疆域秦朝建立后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并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秦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代指极南的地区),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4.巩固统一的措施提出思考问题:秦如何实现对广阔疆域的有效统治,巩固统一?(1)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①内涵君主专制:主要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立掌握政权。与民主制度相对,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主要的特征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国古代主要表现为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权力斗争,其总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到明朝时废除丞相。中央集权: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的一种国家体制,其特点是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其积极作用主要有: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在中国古代主要表现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斗争,其总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②内容和学生一起先概括出秦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具体见课件)附:4/11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皇帝制度;②中央:三公九卿制③地方:郡县制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②修驰道、直道;③颁行法律;④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⑤整顿社会风俗。然后和学生一起探讨“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皇帝制度分析材料,归纳皇帝制度的特点材料一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