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自主学习与梳理】一、国家的宏观调控1、原因:①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弊病。②现实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的教训③制度借鉴: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④经验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示范作用。⑤理论指导: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指导。2.特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3.措施①国内:(1)干预措施A、加大政府公共事业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B、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C、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2)影响:A、积极: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50年代—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B、20世纪70年代,出现“滞涨”现象【附】应对“滞涨”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②国际协调:(1)协调组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2)作用:通过大国的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条件:①理论因素: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例如: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②实际因素: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获得一定的发展;③国家因素:国家经济的大力扶持。2、成果:①原子能的开发利用②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③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④各种新材料的出现⑤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3、影响: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1、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表现:①农业和工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从事服务业人口所占比重上升。②“中间阶层”人数增加(1)特点: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住房、汽车、股票等)。(2)趋势: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1、“福利国家”①含义: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②实质:国家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的社会化趋势③影响:(1)积极: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2)局限:A.加大了国家财政负担。B.没有触动造成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④调整(1)背景: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2)内容:减少福利;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供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2、社会运动①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②美国黑人民权运动(1)原因:A、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B、为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力。(2)结果: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③妇女运动:(1)原因:A、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妇女运动兴起(2)目的: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3)结果: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④学生运动:(1)背景: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和战争升级。(2)代表事件:美国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诊断检测(第19课)A层1.1953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1956年,当他再次当选时则强调,联邦政府在广阔的领域负有领导责任。对这一变化理解准确的是()A.市场经济已经失去基础地位B.国家干预经济得到明显加强C.经济“滞胀”倒逼政策调整D.经济全球化进程在不断加速2.“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