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8页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秦末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2.难点:秦王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本课立意】认识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以及国家治理的历史教训,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正反两面性:秦统一既有开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业绩与成功经验,又有探索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历史教训。【课题说明】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首先是疆域统一,是一个实体形态;“多民族”是这个实体的政治组织形式;“封建”不是“封邦建国”(分封),是疆域统一的实体的社会形态或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时空坐标】【名词解释】1.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一种管理方式,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如郡县制、行省制等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主要矛盾表现为中央与地方的冲突。2.君主专制:主要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掌握政权。与民主制相对,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主要的特征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专制主义主要表现为官僚机构中的君臣关系。如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度等都和君主专制相关。主要矛盾表现为君权与相权的冲突。3.大一统:大一统是中国早期国家建立的理念和王朝建立的理论基础。大即重视、肯定;一统即天下诸侯系于周天子。春秋时期产生,随着秦汉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大一统思想逐渐引申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边疆、民族等要素的高度整合。后世称统一全国为大一统,据地一方为割据。【基础知识】一、秦的统一第2页共8页【学习聚焦】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一)秦统一的条件(秦朝之兴)1.客观条件:①民心: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②经济:封建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根本原因);③政治:战国兼并战争促成的局部统一为秦朝大一统奠定基础;④思想:百家争鸣中法家学派蕴含了大一统思想;⑤民族:各民族初步融合,华夏认同观念加强。2.主观条件:①地理条件: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②个人条件: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③综合国力:商鞅变法,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强盛;④战争策略: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⑤民风吏治:民勇于耕战,吏治清明,训练有素;⑥六国方面:各国相互攻伐,无法实现合纵。3.认识: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点拨关键:战国中期,封建官僚制度基本建立,普遍推行玺符制度,国家的行政权和军事权都集中在国君手中。新兴地主逐渐成为列国的统治者,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便有一个安定环境发展小农经济,保证对农民的剥削。秦、赵、燕三国以北的游牧民族逐渐强大,对边境农业损害很大。地主阶级需要中央集权国家统一,以便集中力量,加强北方的边防,维护少农经济稳定发展。【学思之窗】从人才角度分析,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教材P15)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指出秦国经济文化相对于东方六国较为落后,人才也比较匮乏,只有大量任用外来客卿,唯才是举,才能在大国争雄中崛起。李斯将人才提升到敌我战争中战略资源的高度,强调了人才在统一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李斯的建议巩固了秦的人才政策,对秦国的强盛起到重要作用。【问题探究】分析探讨良好的吏治在秦崛起与统一中起到的历史作用(教材P20)秦的崛起和统一,建立在商鞅变法奠定的富国强兵基础之上。商鞅变法废旧立新,其在政治制度上最重要的措施是废除分封制,在地方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考核,这个制度便于国君直接控制地方,是中央集权制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