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汇报镇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进一步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切实增强农村劳动力的择业竞争力,加大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就业工作力度,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今年我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新转移劳动力目标任务数500人,已转移450人,占任务数95%。2、已开展各类引导性培训21期,培训内容主要有。外出务工的主要途径,城市生活常识,综合社会保险等知识,培训人数达1300人,占目标任务数1200人的119%,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4期,共培训人员715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600人的109%。4、举办创业培训班1期,培训人数35人,任务数32人,占任务数32人的1%。5、劳务输出转移规模2100人,实现劳务收入800万元。6、整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建立了村级农村劳动力信息工作交换站14个。7、消除零就业家庭6个,失地农民就业率达95%以上。8、举办用工现场招聘会1次,提供各类工作岗位6500个。9、为全镇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1100人进行求职登记,成功地为500余人推荐了较为满意的工作。10、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家喻户晓,不漏保一人的原则。11、消除零就业家庭、失地农民就业率达95%。12、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求职登记证办理工作。今年1—6月已为900多人办理了登记下,第1页共4页大大方便了我镇农民进城务工。为确保今年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目标的全面完成,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我们主要采取并落实了以下工作措施。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今年我镇按照市、县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文件要求和会议精神,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年初,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牵头抓,包片镇领导共同抓,相关职能部门和村(社区)两委具体抓,镇村互动的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机制,镇党委召开专题工作会,把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纳入镇一级目标管理,并加大目标考核的督查和奖惩力度,分季度在全镇大会上公布目标完成进度,增强责任感。另外,结合德源镇失地农民较多的特点,今年还制定、完善了《德源镇2006年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实施意见》,规范了《劳动保障所工作职责》、《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职责》和相关制度,做到事事有人负责,件件有人办理。二、强化培训,增强就业竞争能力1、年初,镇劳保所走访调查了全镇企业及工业港南、北片区入驻企业的用工需求情况,对全镇各村(社区)剩余劳动力就业愿望和培训意愿进行了严格、全面的普查,积极探索、努力创新、逐步完善培训机制,突出开展定单、定岗、定向的针对性培训。根据企业用工需求1—11月免费开展了家政、美容、美发、电工、焊工、计算机应用、库管等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共16期。截止目前,共培训1070人,完成任务数的6%。2、拓展岗位,努力促进充分就业。为了有效地推动充分就业工作的开展,增强充分就业工作实效,我们采取了“走出去,带回来”的方法。广泛挖掘镇内、工业港xx县内企业的用工岗位需求,千方百计收集市外、省外及国外的就业岗位,通过带农民工进企业实地考查,企业负责人详细介绍就业岗位情况和务工农民作报告的形式,按照“以人为本,双向选择”的原则,改变过去只能由企业挑选农民工,农民被动接受的局面,使企业和农民工都满意。截止目前,我镇外派到卡塔尔、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务工的农民工就达57人。第2页共4页三、建立健全工业港范围内的农村劳动力信息库1、深入开展就业实名制调查,准确掌握失地农民劳动力资源状况,动态了解和掌握劳动力资源储备情况。年初,我镇首先对成都现代工业港南片区范围内的失地农民较多的青马村、王桥村、新华村、花石村等村的18—50岁劳动力1187人建立了农村劳动力信息数据库,分村、分社分别进行求职登记,逐步实现镇、村、社劳动力资源和用工信息网对接运行。2、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发挥其在促进充分就业方面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