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图1南2021年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地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题类型(A)涂黑。在答题卡右上角的“试室号”栏填写本科目试室号,在“座位号列表”内填写座位号,并用2B铅笔将相应的信息点涂黑。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综合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读某日某地太阳运行路径图(图1),回答1~2题。1.该日可能是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2.该地的纬度是A.0°B.23.5°NC.40°ND.23.5°S天文辐射是指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下表是地球不同纬度地区在二分二至日所受到的天文辐射日总量(卡/平方厘米)变化情况表,回答3~6题。日期90ºN70ºN50ºN30ºN0º30ºS50ºS70ºS90ºS3月21日031659379992379959331606月22日1110104310201005814450170009月23日0312586789912789586312012月22日0018148086910731089111411853.70ºS在6月22日的天文辐射量为0卡/平方厘米的原因是A.该地处于极夜期B.受极地冷高压的影响实用文档图2图45080110140170200230260123456789101112月单位:千瓦时用电量C.冬季冰川的反射率大D.太阳高度极小4.50ºN天文辐射量最小值出现在12月22日,原因是A.该地处于极夜期B.受极地冷高压的影响C.正午太阳高度最小D.白昼为一年中最长5.北极与南极天文辐射量最大值不同,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是A.极昼期长短不同B.极地冷高压强度不同C.正午太阳高度不同D.日地距离不同6.从以上分析,影响天文辐射量的因素有①日地距离②冰川的反射率③白昼长短④气压高低⑤正午太阳高度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C.②④D.③⑤由于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地区内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而土地退化是指包括侵蚀、盐碱化、肥力衰竭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读图2完成7~9题。7.湿润系数可能指A.降水量B.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C.蒸发量D.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8.题中的生物多样性降低属于①土壤退化过程②土地退化过程③生态系统退化过程④荒漠化过程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9.湿润系数在0.05~0.65的地区又分为干旱、半干旱和干旱的亚湿润地区三类,导致其自然植被的覆盖也有很大差异。图中A地、B地和C地的植被特征,反映了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地带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地方性)分异规律读“某地多年平均月降水量及月均温点散布图”(图3),回答10~11题。10.该地最有可能位于A.30°N~40°N之间B.25°N~35°N之间C.10°S~20°S之间D.30°S~40°S之间11.该气候的成因可能是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副高与西风交替影响C.副高与信风交替影响D.锋面雨带移动的影响读“我国某城市三口之家xx年各月用电量比较图”(图4),回答12~13题。12.该三口之家最可能位于A.南方地区B.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13.该城市居民夏季用电量普遍达到高峰,直接给城市环境带来的影响是A.热岛效应B.雨岛效应C.阳伞效应D.绿洲效应图5~图7四幅图反映影响我国气候成因的各种气候因素,回答14~15题。图3实用文档1图5图6图714.图示图5~图7的气候因素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地形起伏、季风环流B.风压带位置、太阳辐射、地形起伏C.太阳辐射、季风环流、气压带位置D.海陆差异、地形起伏、季风环流15.有关气候因素叙述的正确组合是①陆面、洋面是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