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2.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科学词汇:溶解能力、公平实验(二)过程与方法: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2.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科学方法:试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记录、交流探讨、观察思考(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核心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汽水2、开瓶器1、注射器1。多媒体(气体溶解的课外资料)课件1。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1.汽水准备两瓶,其中一瓶摇晃过有可能影响实验,另一瓶备用。2.课件重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体在水中溶解的原因。活动过程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导入:出示小苏打和食盐,让学生思考:谁的溶解能力更强?上课之前,老师带了两位“朋友”放在你们的桌前,猜猜他们是谁?(小苏打和食盐)。如果把它们放在同样多的水中,谁被溶解得更多,也就是谁的溶解能力更强(板书)。二、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讨论实验方案。怎样进行这个实验才比较公平?(经过讨论,PPT出示温馨提示:①、两杯水必须一样多。②、每次分别加入两个水杯中的食盐和小苏打要一样多。③要同时用筷子进行搅拌。④、实验的过程尽可能科学规范,比如要等第一份加进去的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后,才能加第二份,直到食盐和小苏打都不能再溶解了,再进行记录比较。)对比实验的条件和过程要让学生充分讨论。(二)学生实验。1、要求:分工合作、作好记录。2、教师巡视指导,认真观察学生实验情况,对学生实验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三)交流探讨1、实验结果,交流实验发现。(个别小组)2、统计实验情况,得出科学结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全班)三、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提出问题。到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有很多的固体和液体能在水中溶解,并且它们的溶解能力各不相同。那么,同学们有没有看到过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呢?(一些饮料:如汽水)(一)观察交流。教师通过摇晃汽水、打开瓶盖等方式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探讨:1、发现了什么?2、气体是从哪儿来的?3、为什么气体能在饮料中溶解,打开瓶盖后它怎么又跑出来了?(二)实验探究。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个小实验(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以及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2、交流探讨。①请说说你的发现。②现在请同学们再来回答一下为什么气体能在饮料中溶解,打开瓶盖后它怎么又跑出来了?(当我们将饮料表面的气体挤压,气体才能在水中溶解,当我们打开瓶盖后,表面的气体没有挤压,所以它跑出来了。)(四)PPT出示课外资料,让学生说说学习体会。四、拓展延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溶解现象,请同学们课后去认真观察,把你们的发现收集起来,日后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