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菩萨兵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菩萨、藏民、春耕、动员、平平展展、同胞、糊涂、感激、尽心尽力”等词语;重点指导多音字“藏、挨”,尝试用“尽心尽力、热火朝天”等词语造句。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要素概括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思路,抓住表示时间的几个词语分段复述,然后连起来复述全文。3.感悟朱总司令的“三句话”,体会红军与反动军队的区别,感悟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的鱼水深情。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感悟朱总司令的“三句话”,体会红军与反动军队的区别,感悟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难点:学生对长征这段历史缺乏了解。三、教学评价设计:1.通过检查学生预习,针对学困生落实生字词;对于本课“藏”“挨”多音字的读音和意义,要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解决文章中比较难读的句子,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2.引导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关于长征、菩萨等方面的资料,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3.通过讲故事、给红军写信,评价学生复述课文及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的能力。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把课文多读几遍教师:教学课件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谈话导入:11.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在这一年多的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翻山越岭,1936年6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师课件出示,简介长征。2.红军长征途中经过了藏民居住的地区,当地藏民同胞却称他们为“菩萨兵”,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第7课。板书课题:7菩萨兵“菩”“萨”都是草字头,上下结构,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师生共同书写)齐读课题3.齐读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问题预设: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二)借助预习单、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难度的地方要多读几遍。2.检查生字识与写。(1)同位根据预习单交流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2)展示预习单上学生对难写生字的书写,并由该学生指出书写的难点、关键点,大家共享学习收获,并针对书写难点进行书写点评。3.根据预习单,检查预习情况2(1)同位交流你自学到的生词。(2)出示生字词语①指名检查,注意把握能否读准确。重点强调:“藏、萨、糟”是平舌音,“菩萨、糊涂、糟蹋”等词语的第二个字读作轻声。“藏、挨”是多音字。藏zànɡ()挨ái()cánɡ()āi()(教师可根据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较灵活的采取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拼读、去拼音读、小老师领读、分组赛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读,将字音读准确,重点关注多音字。)②展示预习单,随机纠错,重点强化学生对难写生字的书写,并由该学生指出书写的难点、关键点,大家共享学习收获,并针对书写难点进行书写点评。(重点指导“藏、怨、播”等笔画比较多的字。)3.检查初读情况。(1)指名分段读文,重点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针对学生读书情况教师及时订正,个别读的不够正确、流利的语句、段落教师可以范读指导。)(2)教师范读语句,重点指导长句子的阅读。请仔细听老师读一读这几句话,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语气有哪些变化,哪些地方有停顿?或者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借鉴?课件出示:(学生轻声跟着读,教师帮助学生做到字字清晰、准确,不读破句,不漏读、跳读、回读。)(3)学生练读,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3藏(zànɡ)族菩(pú)萨(sa)同胞(bāo)翻译(yì)糊(hú)涂(tu)怨(yuàn)不得耕(ɡěnɡ)地播(bō)种糟(zāo)蹋(ta)感激挨(ái)饿尽心尽力平平展展②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①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