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课时: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苏教版第6册14课课文。讲述了小骆驼因为小红马的嘲笑他难看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作用的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富有情趣,寓动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中,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好教材。但三年级的孩子对骆驼和沙漠缺少一定的认识,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1、学生能自己读懂课文内容,知道骆驼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中的作用。2、学生能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3、学生能有感情地读课文。教学重、难点:学生能自己读懂课文内容,知道骆驼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中的作用。这一课时,我准备分四个环节1、复习导入,瞄准“自豪”;2、披文入境,感悟“自豪”;3、巧设练笔,强化“自豪”;4个性作业,只为“自豪”。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涵。首先出示本课新词及描写沙漠的词语(茫茫的大沙漠无边无际的大沙漠松散的沙子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引导学生认读,相机正音,并初步感知沙漠的特点,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读题后组织交流初读后的总体印象,估计学生会说到小骆驼感到自豪的三个方面,我将适时瞄准“自豪”一词质疑:小骆驼为什么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探究兴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讲了小骆驼跟妈妈在沙漠中旅行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部分。承接上一段教学,我创设去沙漠旅行的情景,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看到了怎样的沙漠”引导阅读,并划出有关描写沙漠的句子。组织交流时,我将抓住“茫茫、无边无际、松散、铺天盖地”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沙漠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了解说说对沙漠的印象,然后播放一段沙漠的录象,借助课件媒介帮助学生感受沙漠的恶劣环境,建立对沙漠的了解,感受在沙漠生存的极其不易。然后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小骆驼和它妈妈是如何在沙漠中旅行的呢引导学生再读三、四两段,组织交流时,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语句,加以适时点拨。以第四段为例,抓住“俯下身子、闭上鼻孔和眼睛、没进一点沙子”了解风沙中妈妈教小骆驼避风沙的方法的有效,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中小红马的话,启发思考在那么大的风沙中小骆驼的眼睛没进沙子是因为眼皮上长了两层睫毛。从而深切地理解睫毛的作用——遮挡风沙。然后播放相关的录象加深印象,练习有感情朗读。导读第五自然段,我让学生自由读后交流自己的理解,并创设情境: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以“我应该感到自豪的是,因为”的句式具体说出驼峰、脚掌、睫毛的作用,内化文本语言,进而懂得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最后抓住一个“呀”字和感叹号指导朗读,体会小骆驼从“委屈”到‘自豪“的兴奋之情。第三环节:巧设练笔,强化“自豪”。承接前文,进行总结,我再次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并以“我应该感到自豪的是,因为”的句式进行小练笔,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自豪之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小练笔”的形式既是学生学习文本语言后消化吸收的再创造,更是给学生释放内心情感提供了有效途径,很好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第四环节:个性作业,自主设计最后,我布置一些选择性作业,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探究,提高语文素养。1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齐读课题)我应该感到什么才对呢?(自豪)怎么读?(齐读)2、这句话是谁说?(小骆驼)小骆驼为他的什么而感到自豪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脚掌睫毛驼峰)在小红马的眼里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你的脚掌(),眼皮上还有(),背上还有(),多难看呀!】(板书:又大又厚两层肉疙瘩)过渡:为什么在小红马眼里认为难看的东西小骆驼却感到自豪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