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医科”育人发展理念,促进医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医学生的道德品质、信息素养和信息实践能力,文章针对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分析与研究,剖析课程与“新医科”建设的契合点,阐述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的着力方向,提出从课程思政建设、医学信息素养培育两方面对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及案例,以期为国内医学院校同类型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关键词]“新医科”;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TP3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3-0057-04[收稿时间]2023-08-06[基金项目]包头医学院2023年“‘问学计划’‘为学计划’和‘践学计划’”重点项目(2023BYWWJ-ZD-04)。[作者简介]马宁(1984—),男,内蒙古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近年来,教育部持续深化“新医科”建设,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1]。在“新医科”建设中,促进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2]。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医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医学与信息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可以说,医务工作者信息化技术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其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同时,“新医科”也特别强调要将德育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以职业道德、态度、价值观为主的素质教育,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3]。在上述背景下,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作为大学生掌握基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提升信息素养和认知水平的入门级必修课程,在医学院校课程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新医科”建设理念为指导,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及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对于培养新一代政治坚定、品德高尚、作风优良、技能精湛的社会主义现代医务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一、问题分析与思路(一)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目前,国内医学高等院校均开设了计算机基础相关课程,课程内容以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使用为主,大部分学校还会增加程序设计语言等内容,如Python语言等,有些学校也会将医学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等相关知识点纳入课程当中[4],形式比较丰富,但部分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还存在如下共性问题:1.课程与医学结合不够充分虽然部分医学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加入了医学相关知识,但受课时量和学生能力水平影响,基本是一些概述性的内容,例如医学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中的应用介绍,缺乏更为深入的融合性内容。2.课程中思政内容相对较少计算机类知识专业性较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马宁张腾达吴燕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402024年2月February,2024UniversityEducation57难度较大,课程思政元素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体现相对较少。3.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但受部分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时不足、开展方式单一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不足,计算思维也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二“)“新医科新医科””建设中的契合点剖析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瞄准医学科技发展前沿,大力推进医科与工科深度交叉融合,培育“医学+X”复合型人才。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影像图像病灶自动检测、远程诊疗、智能辅助诊断决策、VR辅助康复等一系列成功案例都证明了培养“医学+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然而医学与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差别较大,信息技术的知识学习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循序渐进。计算机基础作为医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门信息技术相关课程,要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思维奠定基础。此外,该文件还提出要加强医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