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的仔细及用词的准确,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2.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及特点。教学难点: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叶的关系。教学媒体:课件演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谜语。(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答不出来,出示图片)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2.导语。同学们知道,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爬的植物。爬山虎呢,(板书:爬山虎)也是一种攀爬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它有脚。)(板书:的脚)3.对课题质疑。看了这样的题目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不然,怎么会有脚呢?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夏天到了,我们就能随处见到这样美丽的爬山虎,(课件展示图片)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爬山虎的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语的读音。用心爱心专心12.学习生字词语。(1)出示生字词语:嫩绿、舒服、均匀、紧贴、痕迹、逐渐、句子中的生字: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2)出示二类词语:空隙、蜗牛、触角、蛟龙、枯萎、漾起波纹3.再读课文。问:课文都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1)问: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呢?课文哪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师:我们一起看看爬山虎,(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追问: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爬山虎很茂盛,很能爬)(2)师: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随着学生的意思,出示句子指导朗读理解句子意思:●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就变成嫩绿的。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能从叶子的颜色区别叶子的生长时间)新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除了颜色的不同,还有什么不同?●新叶子很小,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指名读句子。师: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过程中有什么变化?(板书:颜色:嫩红——嫩绿)●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非常舒服,还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师: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就非常舒服。我们赶快来看一看吧!(出示图片,体会叶子的颜色新鲜,排列整齐)●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师:想欣赏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吗?(放视频)随着视频老师说:微风拂过爬山虎的叶子,荡起波纹,多好看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朗读)用心爱心专心2(3)师: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小结:课文第二自然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三、总结。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叶圣陶爷爷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把满墙的爬山虎叶子写得很美。那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课文第二自然段向我们作了介绍,下面请同学们用课文里的话介绍一下爬山虎的叶子。(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一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根据背诵提示,谁来把第二自然段大声地背诵一遍?)(放课件:学生齐背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背诵,其他同学在底下小声地背诵。)2.师: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叶圣陶爷爷通过爬山虎叶子生长变化,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颜色鲜艳醒目,排列均匀,写出了叶子的美。让我们欣赏到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板书: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