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想象和联想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1、学习文中体现的爱心。2、运用想象进行说和写。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想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小卡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进行一个心理小测试。2、由此,老师想到了一句话:在自己处于困境中时,也能够想到处在困境中的他人,并且给予他无私的关爱和帮助——这,才是真正的爱心,它比钻石还要珍贵、还要闪亮!3、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文中的小姑娘是在什么情况下给予别人帮助的?(困境中)师述:其实,那时何止小姑娘一人处于困境,还有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动物和植物——整个地球都处于困境之中。这个困境是指______(缺水)二、感受“缺水”。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3、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从哪些词语可以让人感受到这次旱灾之大,画出这些词语。根据回答,理解:“干涸、干枯、焦渴”。4、师述:这三个词,虽然意思相近,但却不可以混淆,干涸是形容河流和水井的……这三个词充分说明了当时人、动物、植物都已严重缺水,他们对水是多么的渴望!此时的水就是希望之水、生命之水呀!谁来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要读出旱灾的严重程度,读出地球上万物对水的渴望。三、体会“变化”。1、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个动人而又神奇的故事发生了,请大家自由读2——3自然段。2、读了这部分,你觉得最为神奇的是什么?(空水罐的变化)空水罐发生了哪几次变化?请学生把自己的答案依次写在黑板上的方框里,形成板书(见最下面)。3、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请同学们再次读2——3自然段,从书中找出答案。4、体会第一次“变化”。(1)谁来说说第一次“变化”的原因。先从书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回答;再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简答。(2)这么漆黑的夜晚,一个小姑娘竟走出家门找水,水好找吗?从那儿可以看出来?我们可以想象:小姑娘为了找水,一定走了很多___(生答),摔了___(生答),吃尽了___(生答),最后终于累得___(生答)。指名读这部分内容,要读出寻水的艰难。(3)想象小姑娘睡着了他会做些什么梦。(魂牵梦萦的仍然是水和她的妈妈)(4)正是因为小姑娘这份深深的孝心感动了上帝,给了她一灌水。小姑娘意外得到了水,自然是____(生答:喜出望外)什么叫“喜出望外”呢?指导用“喜出望外”说话。(5)得到了水后的小姑娘是怎么做的呢?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一想起病中的妈妈,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自由读。读了这一句,你体会到了什么?细细体会带点字“抱”。(说明两点:对水的珍爱;心情的急切)(6)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要读出小姑娘寻水的艰难、寻到水的惊喜和送水的急切。5、体会第二次“变化”。(1)谁来说说这一次“变化”的原因。(2)小姑娘把水倒一点在手掌里,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银的啦。(3)读读这段话,有什么感想?(4)师述:这么宝贵的水,小姑娘自己都舍不得喝一滴,却舍得给小狗喝。她关心他人,甚至是动物,却唯独把自己给忘了。多么富有同情心的小姑娘!她的美好品质又一次感动了上帝,因此水罐竟变成银的啦。指名读这段话。(5)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还有没有让你感到疑惑的地方。(水为什么没有洒一滴?)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看法。(她的孝心使上帝给了她又一个奇迹)(6)朗读第三自然段。(指名给这个自然段的朗读提提建议)6、体会第三次“变化”。(1)说说这一次变化又是什么原因?(2)妈妈为什么不喝水?师述:是因为母爱,是母爱让她本能地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女儿的生命,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3)读一读第四自然段,让我们这些做子女的一起来体会一下这深深的、伟大的母爱。7、体会第四次“变化”。(1)这次变化因为什么呢?(2)“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说明了什么?她心里会想些什么呢?(3)师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