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寓言二则内容寓言二则教学目标知识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许多寓言已演变成为成语,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词语,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更准确。情感目标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难点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幻灯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启发导入,整体阅读1.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掩耳盗铃”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言)2.将四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3.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4.读课文时,标出序号。第l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课文并思考)二、学习重点,深入体会1.默读第2自然段,读后标出这段有几句话?(自读感悟)2.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议读交流)3.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4.出示幻灯,讨论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比较讨论)a、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b、他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过渡:这个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响→发觉可是他太想得到那个铃铛了。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5、指名读第2句。(学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他是怎样做的?默读第3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7.从刚才有想法到现在他真的这样去做了,“掩耳盗铃”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第l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议读交流)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体会前后的感情变化1结果怎样呢?(学生讨论并归纳)8.大声读第2自然段,体会前后的感情变化。9.出示投影:“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学生讨论问题)①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②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被人发觉呢?③他偷铃铛之前,知道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④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三、总结延伸1.读全文,体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体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设计:掩耳盗铃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自欺欺人)课后反思第二单元课题3、寓言二则课时:第2课时内容寓言二则教学目标知识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许多寓言已演变成为成语,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词语,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更准确。情感目标懂得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难点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前准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2一、复习导入1、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学生说出对成语的理解)2、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则寓言的。(回忆上节课学习方法)二、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学习寓言《滥竽充数》1、(小组学习。)2、理解重点词语。(学生讨论重点词语的意思)3、朗读课文,说说大意。(学生概括段落大意)4、你觉得南郭先生是如何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自由讨论)三、拓展练习在两个大王面前,南郭先生是怎样想的?从故事中你还能发现什么?四、自渎古文《滥竽充数》,老师适当翻译。五、练习写字:我们是怎样学习这则寓理解重点词语概括段落大意板书设计:滥竽充数吹竽—————逃跑(要有真才实学才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