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总体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简释:所谓“浅易”,是指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所能读懂的。分项考点1.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简释:①“理解”一词体现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要求,意谓不考对词义的死记硬背,不在名词术语上做文章,而是着眼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②“常见”意谓所考内容为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或中学教材中经常涉及的实词,而不考那些生僻难懂的。③“文中”说明这些实词的含义是通过上下文体现出来的,不单纯是字典的解释,须结合语境作判别。(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简释:“常见虚词”主要指上面列出的十八个,这是考查的范围。“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意义”指的是该词在文中的具体解释,“用法”指的是该词在语境中的词性及语法功能。(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简释:“与现代汉语不同”,这是考查的重点。而且重点放在运用中,即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能够理解与辨别,且能在翻译中译出。(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简释:“常见”是指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或是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知应会的。“文化知识”主要指官职典制、古代礼仪、教育科举、天文地理、传统节日、古籍文化、生活文化等。“了解并掌握”,不仅强调能识记,更强调结合语境识记、辨析。(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简释: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是指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分析。所谓“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这一考点实际上把上面的四个考点全都包容进去了。2.分析综合C(6)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简释:它要求在基本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语言、行为举止、性格特点、思想感情、道理启示等相关信息。(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简释:它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准确归纳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8)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简释:它是指对全面理解文意的综合考查,要求能够分析概括出作者对文中所写的人和事的看法。年份卷别篇目四年试题考点题号题干分值2015卷Ⅰ《宋史·孙傅传》10(2017、2018年)/4(2015、2016年)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文言断句卷Ⅱ《北史·来护儿传》2016卷Ⅰ《宋史·曾公亮传》11(2017、2018年)/5(2015、2016年)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了解并掌握文化知识卷Ⅱ《明史·陈登云传》卷Ⅲ《明史·傅珪传》2017卷Ⅰ《宋书·谢弘微传》12(2017、2018年)/6(2015、2016年)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卷Ⅱ《后汉书·赵憙传》卷Ⅲ《宋史·许将传》2018卷Ⅰ《晋书·鲁芝传》13(2017、2018年)/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理解并翻译句子卷Ⅱ《后汉书·王涣传》7(2015、2016年)卷Ⅲ《宋史·范纯礼传》1.选材:全部选自《二十四史》中的名人传记,尤重宋、明两代,有渐渐涉及唐朝以前的趋势。2.传主:集中在正面的文臣或武将身上,主要是文臣。3.题型与分值:高度稳定。三道选择题分别为断句题、文化知识题、文意概括和分析题,各3分;一道主观题是翻译句子,10分,共19分。且每题的题干用语四年全都相同。4.考点:高度稳定。与题型相对应,即考点即题点。全国卷Ⅰ一、(2018·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