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微语]古诗选择题在2017年强势回归后已成为全国卷考查的保留题型。在经过“五选二”到“四选一”的外部变化后,虽说难度略有降低,但其考查的内容是始终如一的,而且对于考生来说,它应是考生的必得分题。因此,掌握这种选择题的选择策略至关重要。一、充分认识古诗选择题的题型特点1.重点突出选择题的设题点以《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形象、语言、技巧、思想感情等考点为主,同时有向文学、文化常识渗透的趋势,但从这两年的命题实践看,其设题重点是放在诗意理解上,即对诗中重点句子、关键词语的理解。选择题注重诗句的基本理解,主观题考查深层次理解,两者形成良好的搭配。2.依诗定序无论是“五选二”式还是“四选一”式,选项的先后顺序都保持与原诗语句顺序大体一致。3.设误细微命题者采用曲解原意、弄错对象、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及随意引申等方式,把错误点放在选项的细微之处,尤其是多放在一两个词语上。4.读懂助手虽说解答该题要全面、细致地阅读诗歌,但有时是边阅读边判断思考,无论是选择恰当的或不恰当的,错误总集中在选项的某一两处细节上,绝大多数选项内容是正确的,所以,答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准确理解诗歌的过程,题目答对了,诗歌也就基本上读懂了。因此,它是帮助理解诗歌的极好的“拐杖”,更有助于下一道主观题的解答。二、读懂悟透诗意,准确理解词句读懂悟透诗意,准确理解诗句是答好选择题的核心要领。1.读懂诗词的基本意思,准确理解诗句中涉及的关键词有些选项看似考查对诗句赏析正确与否,实际上只须了解诗词的基本信息甚至某一关键词即可发现错误原因。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14题B项“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就是对诗句“男儿屈穷心不穷”中第一个“穷”字的错误理解。2018年全国卷Ⅱ第14题D项“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是对诗句“烛光相射飞纵横”中的“相射”的错误理解。因此,要把词语、句子作为平常的文言词句进行翻译,同时进行相关联想,在头脑中复活诗词所说景物,由此确定词义、句意到底是什么。2.识别掌握诗词的艺术手法要识别掌握诗词的艺术手法,如比喻、借代、衬托、用典等,否则就很可能错误理解诗句,陷入命题设置的误区。例如,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如果不懂得句中的“春蚕食叶声”是运用比喻、衬托的手法,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以动衬静,形象地描写了考生们紧张严肃的答题情景,那么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又如,苏轼《送子由使契丹》的尾联“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中用到的唐代李揆的典故,对正确理解全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若不懂得典故内涵和使用典故的目的,答题时就很容易做出错误判断。因此,只要是选项中出现了“技巧”术语,一要判断它是否准确,二要揣摩其背后真正的含义。3.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要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以便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进一步结合所给诗句的赏析判断选项正确与否。例如,苏轼《送子由使契丹》这首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宋史·苏轼传》记载:“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是年其弟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同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契丹,庆贺辽主生辰。苏轼兄弟情深,《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而今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聚少离多。作者得知弟弟苏辙奉命出使契丹,虽然是远别,但毕竟是暂时的别离,所以苏轼写诗送别弟弟,表达劝慰告诫之意,尽管为远行的弟弟担心,但更多的却是希望弟弟小心谨慎,平安归来,表现了诗人一贯的乐观豁达的胸襟。三、把握选项句意,学会比对分析1.审读题干,明确要求答题时,首先要认真把题干要求读上两三遍,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看清题干是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不正确的选项,题干的要求涉及诗歌文本的哪些内容,题目着重考查哪些知识点。切忌望文生义、一叶障目,仓促作出选择。2.辨明陷阱,有效回避命题者往往在选项中巧妙地设置若干陷阱,以此来干扰考生,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