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s\up7()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2.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1)通过提供材料,进行解读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2)通过罗斯福新政实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3)通过罗斯福新政影响的学(1)通过学习,感受罗斯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不息的意志(2)通过学习,认识到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环节的必要性(3)通过学习,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可以积极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性质、特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凯恩斯主义的局限性习,让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事教材分析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并推动了凯恩斯主义的系统化和完整化,使之成为二战后长期左右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的主要经济理论。本课内容包括四目:第一目“黑色星期四”,主要讲述了经济危机的原因;第二目“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主要讲述了经济危机的特点、表现和影响;第三目“罗斯福新政”,讲述了为应对经济大危机,美国对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自我调节;第四目“凯恩斯主义”,讲述了在经济学理论界,凯恩斯主义逐渐取代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学理论。教学重、难点经济危机的成因;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处理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辅以图片、文字等材料,运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理解经济危机的成因,再来探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这样,学生就能从理论到实践进行认识,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经济危机的成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处理方法: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合适情境,采用问题教学法,环环相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突破难点。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穿越时空,回归历史,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自主学习与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法:层层设问,突出本课内容的线索性和重点、难点的突破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较好地控制课堂气氛。3.问题研讨法:通过利用各种图片与数据,在教学中一步步研究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表现、影响以及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影响。\s\up7()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设计一:一、经济大危机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2.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影响二、罗斯福新政1.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2.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三、凯恩斯主义1.凯恩斯主义的基本思想2.凯恩斯主义的影响设计二:末路将至(问题)→柳暗花明(实践)→凯恩斯主义(理论)↓↓↓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理论依据\s\up7()导入设计设计一:出示“胡佛的诺言”及“黑色星期四”。“揭开锅,两只鸡;家家户户小汽车。”——美国总统胡佛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价狂跌,股市崩溃,转眼间许多人倾家荡产。这一天在历史上被称作“黑色星期四”。导语:胡佛的承诺还回响在耳旁,“黑色星期四”却不期而至。它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很快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更有人惊呼:“资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这场危机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各国又是怎样渡过危机的?危机过后,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了哪些新变化?设计二:多媒体展示图片“美国之路”及20世纪20年代美国纽约流行的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导语:20世纪20年代被很多美国人称为“繁荣年代”:私人汽车增多,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活跃,一切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