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复习目标]1.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正确认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结果及得出的教训。2.正确认识分析20世纪初清政府政策调整的原因、结果及影响。3.掌握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原因,近代军阀割据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准确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民主共和斗争情况。5.概括本阶段列强侵华的特点及基本情况、正确归纳中国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及影响。[要点梳理]本单元主要包括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以前的基本史实,主要涉及辛亥革命、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等史实,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极大变动。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帝国主义以“以华制华”的手段,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从19世纪末开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在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上,充满了复杂的斗争,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资产阶级革命派所追求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成为昙花一现的历史陈迹,中国出现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坚持民主共和,进行一系列维护共和制的斗争,这些斗争的失败,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辛亥革命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中无产阶级壮大,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重担历史地交给无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也给中国带来希望的曙光。2.帝国主义的侵略《辛丑条约》签定后,列强开始了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其侵华政策采取了“以华治华”的政策。即利用清王朝这个工具统治中国人民,以便攫取更大权益。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国家一方面尽力破坏中国革命另一方面又从封建营垒中找寻新代理人,把拥有实力和野心的袁世凯培植为新的殖民工具。从中获取更多权益。袁世凯死后,列强采取“分而治之”政策,中国形成了军阀纷争割据的局面。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20世纪初,辛亥革命爆发后,趁中国政局不稳,列强既要控制中央,又要深入地方,还要霸占边疆,如英国侵略西藏、俄国侵略蒙古等。一战爆发后,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企图独霸中国,美、日在侵华问题上发生矛盾冲突、突出表现为府院之争,结果基本上形成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3.中国政局的变化本阶段的20年间,主要有两个历史时期,即清朝的灭亡时期和中华民国初期。(1)清王朝的灭亡20世纪初,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推翻其统治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紧迫任务。为挽救统治危机,一方面清王朝继续出卖国家主权,民族权益,以取悦列强,引起了群众性的保路运动。另一方面,清政府实行所谓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以巩固自己的统治,结果“新政”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预备立宪”,引起统治阶级内部自身的分化,加剧了社会矛盾,消弱了自身统治,促进了革命爆发。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清王朝被推翻,但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袁世凯掌权,中国社会仍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2)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从1912年到五四运动前的北洋军阀的统治又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和军阀割据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极为黑暗的时期,从袁世凯到段祺瑞都对内独裁专制,对外投降卖国,为了独裁和复辟,袁世凯大肆出卖国家主权,疯狂镇压革命,在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对下,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继之中国又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分裂的局面,政治混乱和军阀混战,各派军阀依靠列强出卖主权,封建势力趁机复辟,思想上封建复古逆流泛滥。4.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1)推翻清王朝的斗争①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政治积极性明显提高,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了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