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概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建立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攀升。线索1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线索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线索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第28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2)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3)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教材补缺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2.内容: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3.成就: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图示明史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过程(1)农业:兴办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2)手工业:成立手工业合作社。(3)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和公私合营。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中共八大(1956年)(1)内容①主要矛盾: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在中共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2.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内容①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②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③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2)影响①“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②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造成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3.国民经济的调整(1)背景: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2)方针: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3)结果:1962年底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教材补缺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骚扰。毛泽东指出,现在工厂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