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霍邱中学高二语文《阿房宫赋》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2.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3.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4.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教学重点1.结合导学案,梳理文章内容。2.感受诗文有别的创作风格。●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加深理解文句疑难,不断培养语感)2.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结合。理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导学案。●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关于秦亡的历史自古便是很多文人常常用以借古讽今、表达自己对时事观点的题材。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以秦亡为题材的文章——《阿房宫赋》。二、听录音,结合学案正音。三、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1、本文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结合赋的特点)明确: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2段)是叙事,第二部分(3、4段)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言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工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2、第一部分主要是在描写什么事物?从哪些角度描写的?该事物有何特点?明确:阿房宫。第一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背景、全景、外景、内景)第二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宫女凄惨的命运和秦人对珍宝的态度)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写出了阿房宫的雄伟宏伟、豪华,也反映出秦王室的奢靡荒淫。为下文写秦亡并生发议论做铺垫。3、从“蜀山兀,阿房出”的“兀”和“出”字你能够联想到什么?明确:想到了路途之艰、用料之多、死人之众,暗示六国已亡,如此唐不久将亡。4、第二部分如何在前文的基础上进行议论的?明确:在前文铺陈描写基础上,通过第三段的多组对比简练概括地写出了正是秦始皇荒淫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5、对于秦亡的原因,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呜呼”和“嗟乎”一词语在本段有何作用?明确:(1).“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爱纷奢,不爱其民”。“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深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2).“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辙。5、作者总结秦亡的原因其目的是什么?明确:(1)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2)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四、比较阅读、体味诗文有别。过骊山作杜牧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明确:.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明确:.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3、“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将“意”比喻成米的话,那么文章就是用米做成的饭,它们没有改变米的形态,吃了可以填饱肚子,养生,尽美等;而诗歌就是用米酿成的醇酒,形质改变了,饮了可以醉,不同的人可以从中找到不同的心灵慰藉等。诗歌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