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霍邱中学高二语文《项羽之死》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明确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2.重点指导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提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3.通过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鉴赏,学习人物鉴赏的方法。4.把握文章内容,联系相关资料,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1.分析项羽的形象,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2.积累梳理文言知识。教学难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诗文有别)教学准备:1.《项羽之死》导学案。2.《项羽之死》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荆轲刺秦王,虽败而不失为“悲剧英雄”,引入项羽。二、结合课下注释(1),补充项羽人生的三个阶段:1.钜鹿之战声威日盛2.鸿门宴上坐失良机3.乌江自刎悲剧落幕三、播放课文朗读录音,结合导学案,师生共正字音,梳理知识点。四、把握全文。速读课文,请用四字短语概括课文的三个场面。1.垓下之围2.东城快战3.乌江自刎五、合作探究,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1.讨论:项羽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英雄末路,最具悲剧性。课文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是哪些细节?请用圈点批注法品问味交流。交流模式:节中的处情节最打动我,因为。2.探究:第一节:通过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表现出项羽的多情善感。第二节:通过语言描写,“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出项羽的极端自负。“快战”而非“决战”,表现出项羽最后的战斗并非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地、尽情地展示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可以完美地结束。第三节:从溃围、斩将、刈旗的快站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表现了他的自负。这一场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第四节: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项羽与亭长的一番对话,发自肺腑,足见其知耻重义。小节:项羽实乃本色英雄,作者通过各种手法刻画其形象,摇曳多姿。六、拓展探究:项羽是不是英雄?·师:历史不可假设。项羽究竟该不该过江东?千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试看看杜牧、王安石、胡曾、李清照及毛泽东等人的评价。(诗文见课后)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3.胡曾对项羽的评价:项羽勇猛无敌,以死来保一世英名。4.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5.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6.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学生思考、讨论并交流:1.你认为项羽该不该过江东?2.什么才叫英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英雄?易中天:项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的。七、作业设计:以“《项羽之死》的启示”为题写一段话。附:板书设计项羽之死司马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方法垓下之围多情善感语言描写诗东城快站勇猛无敌动作描写文乌江自刎极端自负神态描写有知耻重义场面描写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