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5.2解方程》教案(1)北师大版●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移项法则.2.移项法则的理论根据.(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具体例子,归纳移项法则.2.理解移项法则的理论根据,让学生逐步体会移项的优越性.(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在利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引导学生反思,从反思中自觉改正错误.●教学重点移项法则.●教学难点移项要变号.●教学方法自觉发现——归纳法.教师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独立发现移项法则.在移项时,针对学生常犯错误,有必要让学生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和移项法则两种方法解方程,加以对照,进而加深对移项法则的理解且自觉改正错误.●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并且根据这两个性质能够解一元一次方程.那么,什么叫方程的解.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方程变形为什么形式,就可以认为解出了方程的解.需将方程变形为x=a(a为常数)的形式.很棒.那么我们解方程就需要充分利用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设法将方程变形为x=a(a为常数)的形式.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例子.Ⅱ.讲授新课1.移项法则[例1]解方程5x-2=8.(由一学生来解答)[生]解:方程两边都加上2,得5x-2+2=8+2化简,得5x=8+2即5x=10方程两边同时除以5,得x=2.(教师可用多媒体将刚才的过程演示)即:归纳:发现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就相当于将方程中的一些项改变符号后,从一边移到另一边.你的回答太精彩了.能从现象看到本质,这是最伟大的发现.而这恰好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移项法则.(给出课题).2.熟练掌握移项法则目的:将含未知数的项移到一边,常数项移到另一边,这样我们就能够合并同类项,而使方程变形为ax=b(a、b为常数且a≠0)的形式.变形为ax=b(a,b为常数且a≠0)的形式.真棒!最后要解出方程的解来只差一步,是什么?因为a≠0,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a,使x的系数化为1,得到x=即为方程的解.2.移项法则的应用.[例1]解下列方程(1)2x+6=1;(2)3x+3=2x+7.分析:关于移项法则,要强调让学生理解,鼓励学生尝试着解方程,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自觉改正错误.比如有的同学这样解方程(1).解:(1)移项,得2x=-1+6合并同类项,得2x=5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得x=引导学生自己反思解题过程,移项法则源于等式的性质1,不妨用等式的性质1重新解.(2)移项,得3x-2x=7-3合并同类项,得x=4.课堂练习:练一练(多媒体展示)[例2]解方程:x=-x+3分析:这个题的方法很多,只要学生的解法合理即可.解法一:移项,得x+x=3.合并同类项,得x=3.方程两边同除以(或乘以),得x=4.解法二:方程两边同时乘以4,得4×x=4×(-x+3).化简,得x=-2x+12.移项,得x+2x=12.合并同类项,得3x=12.方程两边同除以3,得x=4.思考:小明在解方程x-4=7时,是这样写解的过程的:x-4=7=x=7+4=x=11.(1)小明这样写对不对?为什么?(2)应该怎样写?分析:这是部分同学刚学解方程时犯的错误.解:(1)小明的写法是错误的.因为解方程是对已知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行变形的过程.不能连等.(2)应为:x-4=7.移项,得x=7+4.化简,得x=11.Ⅲ.课堂练习课本P1551.解下列方程:(1)10x-3=9(2)5x-2=7x+8(3)x=x+16(4)1-x=3x+Ⅳ.课时小结本节课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发现了移项法则:移项要变号.并从解方程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自觉改正错误.Ⅴ.课后作业P156习题5.3知识技能第一题,问题解决Ⅵ.活动与探究1.(1)小红在解方程3x=0时,在方程两边都乘0,得到0=0.她说:“怎么x没有了?我做不下去啦.”她错在什么地方?(2)王刚在解方程2x=5x时,在方程两边都除以x,竟得到2=5.他错在什么地方?(3)你能帮小红、小刚将上面两个方程正确的解出吗?●板书设计解方程(一)1.移项法则例5x-2=8方程两边同时加2,得2.例题讲解5x-2+2=8+2即5x=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