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案(教师用)5.2.2直线平行的判定(1)(新授课)【理论支持】美国心理学家,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的提出者斯滕伯格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分析性智力是用来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创造性智力用来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实践性智力可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以实施.基于这一理论,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能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于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教师还应揭示知识的数学本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在平行线判定公理的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一条主线索:“充分实验—仔细观察—形成猜想—实践检验—明确条件和结论”.教师可演示教材中所示的教具,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出平行线.在此过程中,注意角的变化情况.事实充分,学生可以理解,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一定会平行.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后,有些同学可能会意识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也会平行”.教师可组织学生按所给图形进行讨论.如何利用已知和几何的公理、定理来证明这个显然成立的事实.也可多叫几个同学进行重复.逐步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证明的严谨性.另一个定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也与此类似.【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并掌握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理解用三角板和直尺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依据.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情感态度1.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协作的习惯;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并从中获得成功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认各种图形下的同位角,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学难点:识别各种图形下的同位角及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灵活应用【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共2课时,本课时是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基础知识填空及答案1.如图,∠1=∠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D∥BCB.AB∥CDC.AD∥EFD.EF∥BC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2.已知: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的是()A.∠1=∠3B.∠2=∠3C.∠2=∠4D.∠4+∠5=180°3.如图,给出下面的推理:①因为∠B=∠BEF,所以AB∥EF;②因为∠B=∠CDE,所以AB∥CD;③因为∠B+∠BEC=180°,所以AB∥EF;④因为AB∥CD,CD∥EF,所以AB∥EF.其中正确的推理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如图,若∠1与∠2互补,∠2与∠4互补,则()A.∥B.∥C.∥D.∥〖答案〗1.答案:C解析:由于∠1和∠2是一对同位角,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知AD∥EF.2.答案:B3.答案:B解析:①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4.答案:C解析:由于∠1与∠2互补,∠2与∠4互补,所以∠1=∠4,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知:∥.〖设计说明〗心理学认为:这里所选的题目是引导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感知本课时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并能解决一些基础问题.二、预习思考题及答案1.如图:(1)如果∠1=∠B,那么__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3=∠D,那么__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要使BE∥DF,必须∠1=∠_____,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