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法令出一1.确立: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2.特点:皇帝天下独尊,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3.影响: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4.演进的原则: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二、君权和相权1.西汉(1)汉承秦制,丞相掌握行政权。(2)汉武帝开始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中朝”,限制相权。2.唐代(1)设三省六部制,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2)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分散相权。3.宋代:有中书门下的设置,职务相当于宰相。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相权。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2.汉代(1)地方: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2)中央: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最主要的监察机构。(3)汉代以后:中央监察机构有御史台、都察院等。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再由中央任用。3.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1)实施:隋唐以后成为主要选官制度,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2)进步性: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3)局限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五、行省的设置1.变迁(1)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设置了州。(2)唐:道、州、县三级。(3)宋:路、州、县。(4)元:行省、路、府、州、县。2.作用(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2)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易误辨析]“专制制度”和“君主专制”“专制制度”不等同于“君主专制”。“专制制度”指的是一切个人独裁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实行的都是专制制度;“君主专制”专指有君主称号的人(皇帝、国王等)的专制统治,我国古代的秦朝及以后的封建王朝的统治都属于“君主专制”统治。[概念阐释]唐代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都是丞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长官议政的场所。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中央部门之间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发挥了群臣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这既减少了决策失误,又有利于中央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避免宰相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轻巧识记]君主专制的演进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两条主线: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三个创新: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五个阶段:秦朝确立→汉代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整体图示]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内阁制度的形成1.原因:朱元璋废丞相后,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的弊端。2.设立:明成祖设置。3.性质: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4.职能演变: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5.结果:皇权得以加强,但怕内阁威胁皇权,以太监予以牵制,甚至控制内阁,致使明代政治日益黑暗。二、军机处1.中央(1)最初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2)职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3)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特征。(4)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2.地方:雍正帝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三、清朝的边疆政策1.版图的基本奠定: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进行了不懈努力,近代中国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2.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