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第1课时有机物组成和结构的研究(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1.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初步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其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2.知道通过化学实验和某些物理方法可以确定有机物的结构。3.了解常见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表示其结构。●课标解读1.会根据李比希法确定最简式或分子式。2.会利用物理光谱法确定有机物的结构或官能团。●教学地位确定分子式和结构是研究有机物性质的前提,在教学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每年的高考试题均有涉及。(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在确定的化合物中,有机物的量是很大,要搞清这些有机物的性质和应用,那就必须弄清楚这些有机物的组成元素、组成比、分子式和结构式。本课时就重点而系统的探究分子式的确定方法和结构的确定方法。●教学流程设计安排学生课前阅读P6~10相关教材内容,完成【课前自主导学】中的内容,并讨论【思考交流】。⇒步骤1:导入新课,分析本课时教学地位。⇒步骤2:对【思考交流1】要明确燃烧生成CO2和H2O的有机物不一定是烃。对【思考交流2】要让学生知道“1H核磁共振谱”中峰的面积与同类氢原子的多少成正1比。⇒步骤3:对【探究1】要让学生知道分子式确定的常用方法,进而指导学生完成【例1】,并通过【变式训练1】培养学生的灵活迁移能力。⇓步骤6:7分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教师给予答案,并点评。⇐步骤5:回顾本课所讲,归纳【课堂小结】,并给予强调重点。⇐步骤4:对【探究2】要让学生重点掌握,有机物结构的确定方法,特别是物理光谱法确定结构。让学生讨论完成【例2】最后教师点评。让学生独立完成【变式训练2】,教师给予答案。对【教师备课资源】根据学生程度可选择介绍。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知道如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最简式,了解元素分析仪的工作原理。2.了解李比希提出的“基团理论”,体会其对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的影响。3.能用1H核磁共振谱图分析简单的同分异构体,知道核磁共振法、红外光谱法、质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等是用来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方法。1.分子式的确定方法。(重点)2.结构式的确定方法。(难点)有机化合物组成的研究1.研究方法)2.仪器——元素分析仪(1)工作原理:使有机化合物充分燃烧,再对燃烧产物进行自动分析。(2)特点1.某有机物燃烧产物只有CO2和H2O,能否推测该有机物一定为烃类?【提示】不能确定一定为烃类,因为含氧衍生物(如乙醇)的燃烧产物也只有CO2和H2O。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研究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1)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原子主要通过共价键结合在一起。分子中的原子之间结合方式或连接顺序的不同导致了所形成物质在性质上的差异。(2)1831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了“基团理论”。常见的基团有:羟基(—OH)、醛基(—CHO)、羧基(—COOH)、氨基(—NH2)、烃基(—R)等,2它们有不同的结构和性质特点。2.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分析方法(1)核磁共振法在1H核磁共振谱图中:①特征峰的个数就是有机物中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的种类。②特征峰的面积之比就是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的个数比。如:甲醚(CH3—O—CH3)的核磁共振谱中只有一个位置出现特征峰;CH3CH2OH的核磁共振谱中有三个位置的特征峰,其峰的面积之比为3∶2∶1。(2)红外光谱法①原理:不同基团的特征吸收频率不同,对红外光吸收的波长不同。②应用:初步判定有机物中基团的种类。(3)质谱法用高能电子束轰击有机物分子,使之分离成带电的“碎片”,分析带电“碎片”的特征谱,从而分析有机物的结构。2.CH3CH2COOH的氢核磁共振谱中有几个位置的特征峰,其峰面积比为多少?【提示】3;3∶2∶1。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问题导思】①有机物燃烧法如何确定分子式?【提示】a.实验式法;b.化学方程式法;c.直接法。②相对分子质量的确定方法有哪些?【提示】a.M=b.M=22.4ρc.相对密度法:M=D·M。1.有机物组成元素的推断一般来说,某有机物完全燃烧后,若产物只有CO2和H2O,其组成元素可能为C、H或C、H、O。欲判断该有机物是否含氧元素,首先应求出产物CO2中碳元素的质量及H2O中氢元素的质量,然后将C、H的质量之和与原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