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总结一、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1.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各国经济困难、政局动荡,各国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实行政治多元化,反对派势力取得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2.苏联解体。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后,首先进行经济改革,无法打开局面。从1988年起转而进行政治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12月8日,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着苏联开始解体;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独联体”是国家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至此,苏联完全解体。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又一重大挫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仅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这一时期,中国在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从国际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挫折中吸取了教训,表明社会主义正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随着苏联解体,两极对立的世界政治格局随之结束,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对世界政治格局的认识:①促使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关系中心舞台转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各国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国家之间斗争的焦点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②维护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则。③国际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活跃因素,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的发展变化。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1.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发展有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2.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13.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从而加速了知识经济兴起的步伐,可持续发展观念得以形成和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规律的认识:①世界经济全球化规律。经济全球化是通过相当激烈的竞争,甚至是十分尖锐和复杂的矛盾、摩擦与冲突实现的,以此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②世界科技不断向纵深发展规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深刻地体现了科技格局的变化。③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具有普遍性,从而引起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四、世界近现代科技发展的主要阶段特征第一阶段: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阶段。15世纪后半期,欧洲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17世纪,以近代数学兴起、牛顿力学体系创立、电的概念的提出、近代化学的创立、近代生理学的创立等重大成就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第二阶段;近代科学的综合阶段。19世纪,随着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提出、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提出等,近代自然科学进入综合化阶段。第三阶段:现代科技的飞跃阶段。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为科技新进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而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航天、计算机、核能等方面的成就表明现代科技取得突破性进展,出现了综合化、整体化、相互渗透的趋势,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学科。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资本主义发展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其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蒸汽时代,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尚未定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手段极其野蛮,如时间长、工资低、劳动条件差、大量使用童工、女工等,工人在政治上没有政治权利,因此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多以政治斗争、暴力斗争为主。2.电气时代,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模式基本定型,工人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以有组织的斗争为主,以经济斗争、合法斗争为主。而俄国无产阶级之所以进行暴力斗争,正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政治上沙皇专制导致的。3.一战给欧亚各国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因而导致了俄国十月革命和战后亚非各国革命运动的高涨。4.20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西斯国家疯狂对外扩张,国际工人运动和反法西斯2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