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历史特征: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2.主要表现:(1)政治:①巩固政权方面。1949~1952年,通过抗美援朝等三大运动,挫败了国内国际反动势力的威胁。使政权得以巩固。②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发展。1953~1956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三大改造完成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盟、民建等资产阶级政党变为为社会主义服务以及参政议政的劳动者的政党。二、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历史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2)经济:恢复和发展经济。①1949~1952年,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使经济得以恢复。②1953~1956年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主要表现探索中的前进(1)政治上:①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②1956年秋,中共八大召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③1957年春,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④1957年开展了整风运动,要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以便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⑤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了“八字”方针;⑥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2)经济上:①在《论十大关系》中,要求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②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③1957年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④从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⑤“文革”期间,邓小平对经济建设进行全面整顿,1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探索中的曲折(1)政治上:①1957~1960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不断发展;②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和破坏。(2)经济上: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忽视客观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之后相继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②到1967年,“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本单元是中国现代史的第一阶段,共27年时间,是高考命题的密集区域之一。1.从题型看,高考命题考查的题型全,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和文科综合题都有涉及,尤以选择题居多。如2009年各地高考试卷对本单元的考查多为选择题。2.从考查内容看,重点考查了新中国成立的条件和意义,《共同纲领》,建国初期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三反”运动,土地改革,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共八大,1959~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邓小平全面整顿,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等重要内容。3.从考点分布看,2007年高考,广东、四川、上海三省市命题主要集中在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巩固政权的措施、中共八大等方面,更加重视对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考查,广东单科的“共同纲领”就体现了这一点。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18题考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广东单科12题考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江苏单科9题考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宁夏文综33题考查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内容。2009年天津文综和广东单科重点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的建设,2009年上海单科考查了三大改造。1.从考查内容看,1949~1952年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时期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经济措施,1953~1956年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制定、完成,1956~1976年经济建设得失的评价,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经验与教训,经济史和党风建设仍将是高考命题的热点。2.从命题角度看,土地改革还可以和前后不同时期的相关内容如土地革命、“双减双交”、《天朝田亩制度》、三民主义等民主革命时期有关土地政策、2制度方面的内容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在未来高考中要注意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另外,命题的背景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