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总结一、思想理论建设1.“文革”后,针对“两个凡是”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1978年12月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指导方针、工作重心等若干方面作出了重大决策。3.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4.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5.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6.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等。7.1997年中共“十五大”通过了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等重要内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均与党的正确政策有关。回忆过去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和“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决策失误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正反两方面史实证明: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二、社会经济建设1.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党和政府在经济领域进行一系列整顿,经济得到较快恢复,某些方面有所发展。2.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对内改革。(1)首先在农村开始,先在安徽、四川试点,然后全国实行,于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人民公社旧体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2)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和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4.对外开放。(1)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2)1980年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3)1984年,开放天津等十四个沿海城市。1(4)后来,设置沿海经济开放区。(5)开放区逐步向内地发展。这样,在我国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经济建设的成就突出。改革与发展是统一不可分的辩证关系;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二者紧密结合,互动共进,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不改革不适应生产力要求的社会体制,生产力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就不可能腾飞。加速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是改革的惟一目的,离开了社会发展的目的,则改革毫无意义。三、民主法制建设1.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2.政策上,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对建国三十二年的历史进行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3.实践上拨乱反正。受迫害的党、政、军机关干部、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得到平反,纠正了一些错案。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党派恢复了活动,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①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健全和完善,为党的工作重心——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保障。②在新时期,思想理论建设是指导;社会经济建设是中心;民主法制建设是保障。只有三者的和谐和发展,才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四、祖国统一大业和民族关系1.祖国统一大业(1)方针:“一国两制”。(2)进程:①1997年7月香港回归;②1999年12月澳门回归;③海峡两岸关系走向缓和。(3)障碍:①台湾岛内的分裂倾向的发展;②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2(4)前景: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统一是一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凡是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人和事物均应予以肯定。世界史上维护国家统一的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均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历史潮流。2.民族关系(1)政治方面。①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②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以后,进行民主改革,消灭了阶级压迫。1958年以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五个省级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国家统一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