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77把握递推关系解决数学归纳法问题考纲要求:1.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2.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基础知识回顾:1、数学归纳法的定义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归纳奠基)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n0∈N*)时命题成立;(2)(归纳递推)假设n=k(k≥n0,k∈N*)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2.数学归纳法的框图表示:应用举例:类型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答案】详见解析.【解析】试题分析:直接运用数学归纳法对命题进行证明即可得出所证的答案,其关键是第(Ⅱ)的证明过程.试题解析:(Ⅰ)当时,左边,右边,所以上式成立;(Ⅱ)假设当时等式成立,即,那么当时,,即当时,命题也成立.综上所述,原命题成立.类型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例2、【2016届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三上学期12.29周练】已知.(1)若求中含项的系数;(2)若是展开式中所有无理项的系数和,数列是由各项都大于1的数组成的数列,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答案】(1);(2)证明见解析.【解析】试题解析:(1)解:,∴中含项的系数为(2)证明:由题意,当时,,成立;假设当时,成立,当时,()=() 即,代入(*)式得成立.综合可知,对任意成立.类型三、归纳——猜想——证明例3、将正整数作如下分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分别计算各组包含的正整数的和如下,试猜测S1+S3+S5+…+S2n-1的结果,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S1=1,S2=2+3=5,S3=4+5+6=15,S4=7+8+9+10=34,S5=11+12+13+14+15=65,S6=16+17+18+19+20+21=111,…解析:由题意知,当n=1时,S1=1=14;当n=2时,S1+S3=16=24;当n=3时,S1+S3+S5=81=34;当n=4时,S1+S3+S5+S7=256=44;猜想:S1+S3+S5+…+S2n-1=n4.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当n=1时,S1=1=14,等式成立.(2)假设当n=k(k∈N*)时等式成立,即S1+S3+S5+…+S2k-1=k4,那么,当n=k+1时,S1+S3+S5+…+S2k-1+S2k+1=k4+[(2k2+k+1)+(2k2+k+2)+…+(2k2+k+2k+1)]=k4+(2k+1)(2k2+2k+1)=k4+4k3+6k2+4k+1=(k+1)4,这就是说,当n=k+1时,等式也成立.根据(1)和(2),可知对于任意的n∈N*,S1+S3+S5+…+S2n-1=n4都成立.点评:“归纳——猜想——证明”的模式,是不完全归纳法与数学归纳法综合应用的解题模式.其一般思路是:通过观察有限个特例,猜想出一般性的结论,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种方法在解决探索性问题、存在性问题或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关键是归纳、猜想出公式.方法、规律归纳: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应注意的问题(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问题是常见题型,其关键点在于弄清等式两边的构成规律,等式两边各有多少项,以及初始值n0的值.(2)由n=k到n=k+1时,除考虑等式两边变化的项外还要充分利用n=k时的式子,即充分利用假设,正确写出归纳证明的步骤,从而使问题得以证明.2.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用于解决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问题.证明时步骤(1)和(2)缺一不可,步骤(1)是步骤(2)的基础,步骤(2)是递推的依据.3.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第(1)步验算n=n0的n0不一定为1,而是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起始值.实战演练:1.【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从到,等式的左边需要增乘的代数式是A.B.C.D.【答案】D2.【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则当时,应当在时对应的等式的两边加上()A.B.C.D.【答案】A【解析】当n=k时,左边为,当n=k+1时,左边为,所以左边增加的项为,选A.3.【河北武邑中学2017—2018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由时不等式成立,推证时,左边应增加的项数是()A.B.C.D.【答案】C【解析】当n=k时,左边=;当n=k+1时,左边=++…+.因为2k,2k+1,2k+2,…,2k+1-1是一个首项为2k,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共有2k项,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