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专题检测六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追溯(sù)慰藉(jí)悲怆(chuànɡ)妍媸毕露(chī)B.遨游(áo)对峙(shì)泥淖(nào)长吁短叹(xū)C.征铎(duó)哂纳(shěn)稗官(bī)国运多舛(chuǎn)D.鲈鱼(lú)赵嘏(ɡǔ)檞叶(jiě)斐然成章(fěi)答案D解析A项“藉”应读jiè;B项“峙”应读zhì;C项“稗”应读bài。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晓镜但愁云鬓改云鬓:美发如云B.猜意鹓雏竟未休猜意:猜想C.残星几点雁横塞横塞:越过关塞D.凫雁满回塘回塘:回到池塘答案D解析“回塘”应为“曲折回环的池塘”。3.请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改写为十二字或十四字的对联。答案示例: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微霜。鸡声茅店映残月,人迹板桥落微霜。4.阅读下面有关“炼字与炼意”的故事,然后回答问题。(1)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几点早梅何处春。”“几点”原为“一树”,这样改的好处是:既然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再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生机盎然,韵味平添。(2)“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雨晴》,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这样改的原因应是:王安石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5.文学常识填空。(1)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一生郁郁不得志。有《李义山诗集》,著名诗作有《无题》、《贾生》(或《夜雨寄北》)、《锦瑟》等。(2)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集有《樊川文集》。(3)温庭筠,字飞卿,太原人。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人称“温韦”。6.名句默写。(1)晚唐诗感时伤怀,风格多样,个性鲜明,散发出秋花的晚香。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杜牧的“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赵嘏的“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等诗句,作者或登楼远眺,或登高怀古,其感情基调给人以“落日余晖”之感。(2)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李商隐的《无题》中“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都通过“月”烘托自己的情感。二、阅读鉴赏7.读杜牧的《赠别(其二)》,然后回答问题。赠别(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1)这是一首写惜别之情的诗,一、二句中的“无情”、“笑不成”应如何理解?答案“无情”正是“多情”,正是情之至真、至深、至切的表现;“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这种看似矛盾的描写,写出了惨然相视、默然无主、难舍难分的情态。(2)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答案“蜡烛有心”谐音相关,烛心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似乎那夜流溢的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总之,诗中借物抒情,借蜡烛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伤感,形象生动,含蓄蕴藉。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微雨李商隐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细雨李商隐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1)两首诗都是写雨,但作者捕捉意象的方法不同。前一首借助于周围的有关事物和主观感受,后一首则是正面铺写作多方面的陪衬渲染把细雨的风致写得灵活而新鲜。(2)前一首写微雨,先写微风,重在写下雨的过程,写得十分细腻而贴切;后一首写细雨,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想像,勾勒出细雨怎样的姿态?答案诗人将细雨由天上洒落,想像成犹如天宫白玉堂飘扬下垂的帷幕,又像是从地上这张碧牙床上翻卷起来的草席。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