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时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山东考纲】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2.新民主主义革命。【课标提示】1.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2.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3.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主革命的主要史实。五四爱国运动1.“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的背景(1)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递交“二十一条”密约。(2)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欧美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2.“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五四运动的过程(1)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各校学生汇集天安门广场,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揭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2)高潮: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三罢”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3)初步胜利:北京政府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3.五四精神——五四运动的意义(1)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它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2)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3)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4)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构成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历史条件(1)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列主义。(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并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3)组织基础: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4)国际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2.成立——中国共产党“一大”(1)召开: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召开,后转至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2)大会内容(3)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3.中国共产党“二大”:将现阶段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4.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领导机构:1921年成立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2)过程:起自香港海员罢工,终于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3)教训:中共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国民革命运动11.前提——国共合作(1)背景(2)实现: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开始。2.目标: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3.发展: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所部,沉重打击了张作霖势力。4.失败: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革命党人,国共合作破裂。国共十年对峙1.工农武装割据(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人在南昌发动起义。这次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召开,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初以夺取城市为目标,后转向农村。(4)井冈山道路: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2.红军长征(1)背景(2)过程(3)结果: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3.西安事变(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国民党内部分化。(2)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事变,扣留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3)中共方针:确定了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4)意义: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五四运动可归纳为“一、二、三”一条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两大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三大精神: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民主和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对五四运动结果的认识五四运动迫使北洋军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