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学通史弥补时空断点历史阶段通史线索历史特征“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发展和深化(1840~1919年)(1)林则徐、魏源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洋务派则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2)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运动(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子,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4)李大钊首举社会主义大旗,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1)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体现在“器物”的浅层次(2)资产阶级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3)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1905年~1924年)(1)1905年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并在此指导下建立了中华民国和颁布《临时约法》(2)1924年国民党一大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以民权主义为核心,倡导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2)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919年至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继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1)毛泽东思想成为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重要理论武器(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第34课时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山东考纲】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课标提示】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西学东渐1.开眼看世界(1)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和中国与世界联系扩大。(2)目的: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3)代表1人物(4)影响: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2.体用之争(1)表现(2)评价: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3.维新思想(1)背景(2)内容代表人物活动主张代表论著历史影响康有为设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改革理论;托古改制,借用儒家思想传播西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梁启超宣传民权和君主立宪《变法通议》维新派的宣传家谭嗣同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仁学》批判纲常礼教最为激烈严复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阐明变法道理《天演论》系统介绍近代西方文化第一人(3)论战新文化运动1.兴起(1)历史背景(2)主要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3)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等。(4)活动基地: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2.内容(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3)提倡新文学和文化平民化,反对旧文学。3.实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4.意义(1)积极性(2)局限性: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倾向;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西学东渐可归纳为“一、二、三、三”一个主流:向西方学习。两个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三大派别: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三大口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君主立宪。21.全面认识“中体西用”思想“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指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以求富国强兵。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对它予以否定,它在中国近代化上所起的作用不容抹杀。2.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比较二者都是资产阶级政治派别,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其区别在于维新派主张改良和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革命和民主共和制。新文化运动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中心:北京大学。两大口号:民主、科学。三大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四大人物:李大钊、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