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社会矛盾(1)阶级矛盾:由于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国家、豪强地主、农民之间的矛盾重重。(2)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3)统治危机: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严重危机。2.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2)民族融合趋势加强。(3)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4)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认识深刻。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重点措施内容建新制推行均田制,租调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设立三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收入大大增加,农业水利工程得以兴建,新的耕作技术也得到推广,北魏的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其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还因南北互市与中外贸易不绝,使洛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商业城市。3.北方民族大融合(1)内迁各民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胡汉差别逐渐消除;原来的民族布局完全被打破,中原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加快了民族融合进程。(2)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治集团与汉族地方豪强的矛盾、北魏统治集团内部,封建中央集权与旧部落显贵的矛盾也十分尖锐。史料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历史学习》1导读:拓跋贵族采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政策,从而导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革除鲜卑旧俗,促进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政权的封建化,巩固北魏的统治。史料一“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州(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卖者坐如律。”导读:孝文帝推行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同时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还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史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导读:孝文帝让群臣必须在继续南征和迁都洛阳二者之间选其一。其真实目的则是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史料三(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导读: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改革面临阻力,也表明了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史料一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伽蓝记》导读:洛阳的繁盛反映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史料二李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