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的艺术技巧。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3.整理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强化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交流诵读体会,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的艺术技巧,理解秋的意境。教学难点:文本研习,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认识和体会。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的艺术技巧。教学设想:1.反复阅读、品味形成自己的认识。2.用评点法研习文本,品味文章借有形之声写无形之声的妙处。3.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一年四季中,春天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在中国的诗句中,秋天更能够引起文人的伤感与悲切,描写秋的诗文特别的多,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二、听课文配乐朗诵,进一步诵读课文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并能对之进行评点。重要字音悚(sǒng)然萧飒(sà)鏦(cōng)鏦铮(zhēng)铮砭(biān)人肌肤戕(qiāng)贼三、简介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四、文体讲解:1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五、背景简介: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六、研读课文第一段1.找一名女同学诵读这一段,学生讨论整理文言知识。2.教师串讲这一段。3.问题探讨:①第一段是描写的什么?明确:秋声②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秋声的?明确:比喻的方法③作者对秋声的摹写,是用一连串的比喻借有形之声写无形之声,这样写有何好处?明确: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另外作者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第二段1.找一名男同学诵读这一段,学生讨论整理文言知识。2.教师串讲这一段。3.问题探讨:①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明确: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②这一部分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明确: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可见作者写秋状其2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悲的特点。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慨,从中看出秋的肃杀。③作者列举了哪些跟秋有关的例子?明确:“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二、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