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高级中学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内容:复习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三)二、教学目的要求:利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三、教学重难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现象形成的原因;理解春秋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转变四、主要教法:提问、分析五、教具及现代化教学技术设计:投影仪知识提问(1)形成战国七雄争霸格局的事件是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试分析其性质。(2)战国得名于战争纷繁,试分析战争的性质。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规模最大、杀伤最大的一次战役。(3)铁器和铁农具出现的时间;我国农业技术史上的农用动力革命牛耕。(4)春秋时期手工业方面的成就:冶炼业中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2000多年;青铜器铸造开始使用金银错和雕铸技术;(5)漆器开始使用夹纻技术;我国酿造业中的重大发明是用曲造酒。(6)《考工记》所记载的内容是齐国官营手工业各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重点阐释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经济基础:春秋以来,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逐渐为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代替。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势力越来越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思想基础:法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制订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措施;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条件。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对墨家、法家思想的认识。(如何认识儒墨两家最有实力)问题:墨子说:“欲天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以上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思想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这段言论的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1城北高级中学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扩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墨子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安定,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反对掠夺战争,谴责战争对生产的破坏,也是符合人们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发展。为什么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时期最为有用的思想?历史向前发展,人们应该根据现实需要改革——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和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适应了地主阶级建立政权的需要,顺应了统一的需要。荀子唯物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以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史实说明这种思想产生的基础。思想核心: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制天命而用之“。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天文历法进步,一年的季节和节气测定,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提高。兴修水利,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作为新兴阶级,积极进取。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的因素。诸侯国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华夏族和其它各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各国变法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促进旧制度瓦解崩溃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秦国实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条件。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思想武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经上文化:百家争鸣,科技文化发展济层初税亩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基建生产关系础筑政治:商鞅变法,各国变法封建剥削制度产生(产品分配形式)阶级新兴地主势力力量壮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