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中学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小论文题(SOLO题)一、出题原因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程卷历史第41题,是一道独立的小论文试题,没再与材料分析题“混搭”,这样纯粹的开放性小论文题很值得研究。按常理,头一年高考中出现的新题型,第二年再次出现,教师和考生都应该有所准备。但这种小论文式的题目,由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考生答题平均分普遍很低。这说明考生解答小论文试题的能力,只在“量”上略有提高,而在“质”的方面没有明显变化,因此有必要加强小论文的研究与训练。二、题目训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在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险阻迭起,前路漫漫?国内外学术界提出了许多看法,立论各不相同,大致可归纳为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延误主要是由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被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摘编自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评论材料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的原因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观点一:外因论(观点3分)政治:列强通过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如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行政权等,直至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造成近代中国局势动荡,缺乏稳定的环境。经济:利用种种特权,对中国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把中国变成了它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中国的民族工业和传统手工业遭到排挤和打击,开始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如在中国办工厂、银行,修铁路、开矿山等,以掠夺资源、市场和劳动力,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掠取高额利润,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按等次可给1—6分)(思维层次较高,整体表述规范,条理清楚,按等次给1—3分)观点二:内因论(观点3分)经济:自然经济长期居主导地位,没有资本原始积累,工商业发展受到阻碍;政治:传统的政治体制没有受到根本的冲击,守旧势力的反对与阻挠;太多的政治运动、社会动的荡影响;科技思想文化: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少科技人才;传统观念的束缚,重农抑商思想的阻碍等等。(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按等次可给1—6分)(思维层次较高,整体表述规范,条理清楚,按等次给1—3分)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工人阶级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英国一些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科贝特、伍勒韦德等人坚决抨击现实社会的不平等。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孔德等人。他们一致认同,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评材料...